台湾名嘴郭正亮说:为什么日本敢惹中国大陆,却不敢惹朝鲜,因为他们知道朝鲜是真会打

老凌古喜欢解说 2025-11-21 17:44:36

台湾名嘴郭正亮说:为什么日本敢惹中国大陆,却不敢惹朝鲜,因为他们知道朝鲜是真会打。2010年朝鲜炮击延坪岛炸死了几个人,炸伤了几十个。离日本也很近,日本怎么不敢说半岛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郭正亮说的这个现象,其实挺有意思的。日本对中国大陆,有时候显得有点“挑事儿”或者试探底线,但对朝鲜,它反而显得比较“怂”,不太敢直接招惹。为啥会这样呢?他给出的理由是,朝鲜是“真会打”。 这个“真会打”的形象,不是凭空来的,咱们可以回想一下2010年那次延坪岛炮击事件。朝鲜那边二话不说,直接开炮,造成了人员伤亡。 这个行动传递了一个非常直接、甚至有点粗暴的信号:“别惹我,惹急了我是真会动手的。”这种“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的架势,让周边国家,包括日本,在处理和朝鲜有关的事情时,会格外小心,怕真的擦枪走火,引发不可控的冲突。 朝鲜手里还有导弹,甚至可能有的别的“大杀器”,地理上又离日本很近,日本自然会觉得,跟它硬碰硬风险太高,不划算。 反过来看中国。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上朋友多,生意做得大,是个有头有脸的大国。处理国际争端的时候,中国更讲究“有理有利有节”。 比如同样是延坪岛事件后,中国的表态主要是呼吁大家冷静,别动手,坐下来谈。这种方式更成熟,更负责任,考虑的是大局稳定。 因为中国深深融入到全球体系里,一举一动影响都很大,一旦发生热战,对谁都没好处,包括中国自己。 所以,中国一般会选择用外交、经济这些手段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动不动就亮拳头。 这就带来一个观感上的差异:一个是你骂他一句,他可能当场就抡板砖跟你干架(朝鲜模式);另一个是你可能指责他几句,他会先跟你摆事实讲道理,动用各种关系和法律手段来应对(中国模式)。 对于旁观者日本来说,它可能会觉得,跟后面这种模式打交道,可以试探的空间好像大一点,因为知道对方有太多顾虑,不太会轻易掀桌子。 反正骂你几句,你大概率是先抗议、再制裁,不至于明天炮弹就飞过来了。 但对前一种模式,日本就得掂量掂量了,万一哪句话没说对,可能真会有实质性的危险。 再说日本自己。 它也不是傻子,它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日本国内经济压力大,社会问题也不少,政府首要任务是搞好国内民生。 在安全上,它主要靠着和美国的老大哥关系,有《美日安保条约》罩着。所以在朝鲜这种“刺头”问题上,它更愿意躲在美国后面,让美国去顶在前面处理。 同时,日本自己也有不少先进的防御系统,心里有点底,但这点底气是用来防守保命的,不是主动去挑衅别人的。 另外,中日之间的关系太复杂了,剪不断理还乱。 两边的生意做得非常大,每年几千亿美元的贸易额,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要彻底闹翻动手,日本自己的经济也得受重创,这代价它付不起。 而日本和朝鲜呢,经济上往来很少,几乎没啥捆绑,所以摩擦的直接成本低很多。日本有时候在一些历史问题、岛屿争端上对中国说点啥、做点啥,背后往往还有美国这个大哥的战略布局在影响,不完全是日本自己单方面的决定。 所以,总的来看,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日本“怕”朝鲜而“不怕”中国。 这更像是一种基于风险计算的精明选择:面对一个可能立刻动手、不计后果的邻居,最好的策略是别去点那个火药桶;而面对一个更注重规则、考虑长远、动手代价极高的伙伴,试探其底线所面临的直接、即时风险看起来就没那么吓人。 但这种“精明”未必总是对的。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虽然看起来不够“爽快”,却实实在在地给整个地区,包括日本在内,带来了几十年的稳定和繁荣。大家都能安心做生意,过日子,这种稳定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价值。长远看,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问题,肯定比互相吓唬、比谁更“敢打”要对大家都好。 国际关系就像下棋,不是比谁嗓门大、谁敢掀桌子,而是比谁看得远、算得清,最终能让大家都过得更好。

0 阅读:234
老凌古喜欢解说

老凌古喜欢解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