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敢嚣张的重大原因,很多人忽略了一点。他们的思维模式如下:“日本军力远强于乌克兰,俄国军力强于中国,俄国打乌克兰尚且如此艰难,何况中国打日本?” 这种看似严密的逻辑链条,其实从根上就站不住脚,所谓“俄罗斯军力强于中国”的认知,早该被现实戳破了。 现代战争的胜负,空军战力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一点中日俄三方都心知肚明,中国空军的规模与效能早已实现对俄罗斯的全面超越,先进战机保有量达到俄军的两倍以上,300余架歼-20隐身战机构成核心战力,搭配数量不详的歼-35舰载五代机,形成陆海空全域覆盖的隐身打击体系,而俄罗斯苏-57隐身战机的服役数量尚不足20架,主力仍是苏-27、苏-30等四代机,且机队平均机龄已超过20年,升级乏力。 更关键的是体系化作战能力的差距,中国空警-2000、空警-500预警机形成多层级预警网络,运油-20的批量列装让战机续航半径大幅延伸,电子战飞机与无人机集群构建起立体攻防体系。 俄军则深陷特种支援平台短缺的困境,预警机、加油机数量不足,航电系统仍大量使用落后雷达,与中国普及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存在代差,精确制导武器储备匮乏,在乌克兰战场被迫大量使用风险极高的无制导炸弹,这种体系性短板,让俄军即便拥有数量可观的战机,也难以发挥出对等战力。 战略核威慑作为国家安全的终极保障,更是衡量军力的硬指标,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2025年数据,俄罗斯虽保有4309枚军用库存核弹头,数量居全球首位,但半数以上已接近服役年限,维护成本高昂且风险递增,中国核力量走的是精尖化路线,核弹头数量虽少于俄罗斯,但东风-41洲际导弹、东风-27高超音速导弹等载具的突防技术全球领先,能有效突破现有反导体系。 在二次核打击能力上,中国094、096型战略核潜艇静音性能优异,巡航范围覆盖全球,而俄罗斯水下核力量受限于资金与技术,更新换代缓慢,生存能力面临不小挑战。这种质量上的代差,早已让所谓“俄核力量更强”的说法失去说服力。 俄罗斯的军工体系早年间就已显露疲态,西方持续加码的制裁更是让其捉襟见肘,关键芯片、精密仪器、高端复合材料的进口渠道被全面切断,苏霍伊集团等核心军工企业产能锐减,苏-75隐形战机项目仅能展出等比例模型,迟迟无法造出可试飞的原型机。 军工研发投入大幅缩水,新技术转化周期拉长,许多号称“领先世界”的装备只能停留在图纸阶段。核心零部件的短缺,让俄军武器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即便是已列装的先进装备,也因缺少维修配件频繁出现故障,这种体系性的短板,绝非短期能弥补。 乌克兰战场更是把俄罗斯军力的“水分”挤得明明白白,截至2025年11月,俄军已损失坦克11321辆、装甲战车23531辆,77435架战术无人机被凌空击落,兵力伤亡突破114万人。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地面装甲集群,在精确打击面前不堪一击,远程导弹库存快速耗尽后,只能依赖老旧装备凑数,制空权迟迟无法完全掌握,先进战机因忌惮防空系统不敢轻易出动,常规战力的投射效率远低于预期,后勤补给的混乱暴露了其体系化保障能力的薄弱,前线部队的装备维修、物资供应频频掉链,即便投入大量兵力,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攻坚合力。 更别说信息化水平这一现代战争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在战场感知、数据链传输、智能指挥系统等领域的发展早已走在世界前列,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全球精准覆盖,歼-16D电子战飞机可实施全频谱干扰,翼龙、彩虹系列无人机形成规模化作战能力。 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的信息化短板暴露无遗,战场态势感知滞后,各兵种协同不畅,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率偏低,依赖的“天竺葵”自杀式无人机技术简陋,与中国察打一体无人机的性能差距悬殊,面对信息化程度不高的乌军都显得力不从心,更别说与信息化水平顶尖的中国抗衡。 日本人这套看似闭环的逻辑,本质上是对中俄军力现状的严重误判,他们刻意忽视中国军力的跨越式发展,选择性无视俄罗斯军工的衰退与战场暴露的真实短板,将俄乌冲突的特殊场景生硬套用到中日关系上。 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单纯的兵力堆砌,体系化战力、技术代差、后勤保障等多重因素共同决定胜负,日本高估自身军力的同时,既低估了中国的战争潜力,也误判了现代战争的制胜逻辑。 日本人若继续抱着这套自欺欺人的逻辑不放,迟早会为自己的盲目自信付出代价。 你觉得日本最该认清中俄军力的哪个差距?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