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报告正式承认,巴基斯坦使用的我国战机和武器,进行了108次精准打击,没有造成一名印度平民伤亡! 2025年11月19日,一份来自大洋彼岸的文件,让印度新德里的气氛瞬间凝固。这份由美国国会下属“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发布的年度报告,并没有顾及“美印战略伙伴”的情面,而是用白纸黑字给今年5月那场只持续了四天的印巴冲突盖了棺、定了论。 报告里那个令无数西方观察家咋舌的词——“militarysuccess(军事胜利)”,被美国人毫无保留地贴在了巴基斯坦的脑门上。 要知道,这种认证哪怕换个国家来做,分量都没这么重。可偏偏是全球军事霸主、平时没少拉拢印度的美国,亲自下场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这不仅仅是给胜负排座次,更像是一场冷酷的战场复盘。根据美方的详细记录,巴基斯坦空军在那短暂的96小时里,不仅顶住了邻国三倍于己的兵力,更打出了一种让西方军界背脊发凉的“手术刀式”效能。 这就是最让印度下不来台的数据:108次精准打击。 巴基斯坦的打击清单里,全是硬骨头:空军基地、指挥中枢、炮兵阵地还有雷达站。而在这一百多次的高强度“点名”中,报告特别标注了一个惊人的注脚——“零平民伤亡”。 还记得操作SH-15卡车炮的巴基斯坦炮手阿米尔吗? 他的目标距离村庄仅有三公里,但在毫米波雷达和气象修正的辅助下,三发炮弹如有神助般掀翻了对手的炮位,而旁边的村民家连玻璃都没震碎。 这种“指哪打哪”的底气,直接把对手衬托得灰头土脸。要知道,冲突结束后,印度方面可是搞了一连串的庆祝活动,坚称自己“零损失”且赢麻了。 但美国的报告里却残忍地列出了损耗清单:至少一架引以为傲的“阵风”、一架苏-30MKI,还有一架幻影-2000。 更尴尬的是,对比巴方那种在自家雷达支持下的精准清除,印度的反击大多落在旷野荒地,S-400和阿卡什防空系统甚至成了这一场攻防战里的隐形人。 美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坦白?当然不是为了帮巴基斯坦宣传,而是他们在那个著名的“中国制造”标签上,闻到了令华盛顿焦虑的味道。 这份报告的核心潜台词,其实在于承认了一个西方长期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中国军工已经彻底告别了“参数好看”的PPT时代,正式进入了“既能打又耐造”的实战统御阶段。 歼-10C(CE)击落阵风战机这一战例,注定会被写进各国空军的教案里。它打破的不光是一架飞机的金身,而是西方武器体系“不可战胜”的神话。 巴基斯坦空军那位名叫哈立德的中校,或许最有发言权。在连续执行了17次打击任务后,他袖口上那块因为反复操作火控系统而磨出的浅色印记,成了最真实的实战勋章。 从北斗卫星的坐标引导,到ZDK-03预警机的电磁掩护,再到霹雳-15E导弹的致命一击,这是一个不需要拼凑、从头到尾完全闭环的作战链条。 这正是美国人在报告里拼命想要渲染的“飞轮效应”。一旦中国装备被认证为“高性价比+实战必胜”,这种口碑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在亚非拉市场碾压美欧的传统地盘。 事实上,市场的嗅觉比国会的报告更灵敏——报告还在起草的时候,阿塞拜疆的40架“枭龙”订单和印尼对歼-10C的浓厚兴趣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说到底,美国人这步棋走得极其精明又极其冷血。他们通过羞辱印度(不管是出于特朗普对此前莫迪“嘴硬”的报复,还是单纯的事实陈述),来构建一个更大的“中国威胁论”叙事。 而在这一场大国博弈的棋局里,最无奈的恐怕就是印度。本来想在大国间左右逢源,在这个“印太框架”里当个角儿,结果到头来却成了美方用来论证“对手太强”的反面教材。 这也再次印证了国际丛林里的那条铁律:实力永远是唯一的通行证,而在盟友的账本里,你的面子,远没有他们的利益值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