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终究还是说出了震惊世界的大实话!11月20日,纽约时报刊文直言,中国不光顶住了美国全方位的经济施压,还凭着在美国依赖的全球供应链里的主导地位,用更有威慑力的反制手段成功反击,而经历数十年产业空心化的美国,没做好准备不说,压根没心思也没实力给出像样回应。 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美国自己撞了南墙后的真切体会。他们喊了好几年的 “经济遏制”,到最后才发现,遏制的不是中国的发展,而是自己的路。 美国自己把贸易牌打得稀烂,政策前后矛盾到让人发笑。特朗普政府刚推 “友岸外包”,让企业把产能搬到东南亚、墨西哥这些 “友好国家”,转头特朗普就放话要对加拿大、墨西哥加征高额关税。 那些听了特朗普号召、砸钱在东南亚建厂的企业,瞬间傻了眼。刚建好的厂房还没捂热,就要面临新的关税制裁。这种朝令夕改的操作,不光让企业寒心,连盟友都看得清清楚楚,谁还敢真心跟着美国走? 被美国吹上天的《芯片法案》,如今更是成了笑话。砸了 530 亿美元想把半导体制造业拉回本土,结果台积电美国工厂的利润直接断崖式暴跌,2025 年第三季度利润较上一季度狂跌 99%,从 9.68 亿元人民币骤降到 938 万元。 不是台积电不给力,而是美国本土的成本高得离谱。劳动力贵、建造成本高,连核心技术人才都得从外面引进。想搞 3 纳米高端制程,投入的设备钱就是天文数字,最后钱花出去了,盈利却连零头都不够。 这边美国忙着给自己挖坑,那边中国早就换了赛道,用巧劲破局。面对美国的关税壁垒,中国企业压根不跟他们硬刚,而是绕着弯子把生意做得更大。 RCEP 成了最好的跳板,中国对东盟的中间品出口同比涨了 28%,东盟都超过欧盟,成了中国中间品最大的出口市场。 浙江有家汽车零部件厂商,原本直接对美出口要交 24% 的关税,后来在越南设了组装厂,把国内生产的核心部件运过去组装,再以 “越南制造” 的身份出口美国。 不光避开了高额关税,订单量还涨了 15%。还有深圳的手机配件商,在马来西亚设厂后,借着 RCEP 的零关税政策,出口到澳大利亚、新加坡的利润率直接提升 8 个百分点。 最让美国头疼的是,他们想摆脱中国供应链,却发现根本做不到。特斯拉刚宣布,要在一两年内让美国工厂生产的车型,全面弃用中国零部件。 可汽车上的零部件足足有 3 万个,小到一颗螺丝、一个传感器,很多都得靠中国供应。美国本土根本找不到能替代的产能,连特斯拉自己都承认,Cybertruck 量产时,美国找不到足够的电池正极材料,最后还得从中国采购。 通用汽车也跟着起哄,要求供应商 2027 年前移除所有中国产零部件。但业内都清楚,这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掌控着全球 70% 的动力电池材料产能,80% 的稀土磁体供应,这些都是电动车产业的核心,美国想在短时间内替代,纯属异想天开。 真要是强行替换,电动车的成本得暴涨,到时候美国消费者根本买不起,原本就低迷的电动车销量,只会更惨。 中国的反击从来都不是单一维度,关键原材料领域的话语权,让我们始终掌握着主动权。全球 92% 的稀土精炼产能都在我们手里,之前一招出口管制,就让镝价暴涨 58%,直接戳中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产业的软肋。 后来中美日内瓦会谈,我们暂停部分稀土、镓锗的出口限制,换来了美方取消 91% 的对华加征关税。这种收放自如的操作,既展现了善意,又牢牢握住了谈判的主动权。 现在全球重稀土缺口达 30%,美国本土的替代产能进展缓慢,短时间内根本离不开中国的供应。这就是硬实力,不是靠嘴炮就能抢走的。 七年关税战打下来,输赢早就一目了然。中国的贸易顺差朝着纪录峰值一路狂奔,集成电路出口连续 14 个月同比增长,已经成了出口额最高的单一商品。 华为在核心技术上完成 “去美化” 突破,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 30%,连续 15 年稳居世界第一。 而美国呢?制造业占 GDP 的比重跌到了 9.7% 的低谷。加征关税的成本,最后都转嫁到了美国消费者身上,耶鲁大学预测,美国低收入家庭年均要多花 1300 美元,中等收入家庭 2100 美元,高收入家庭更是高达 5400 美元。 通胀压力一直降不下来,企业库存周转率创了历史新低,所谓的 “经济施压”,最后变成了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的内耗。

王黎明
特朗普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想靠嗓子大来吓住中国。不料因手里没牌,在吉隆坡还被中国加塞了堤丰导弹议题,特朗普最后只能在釜山签城下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