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一位23岁的女孩小琳,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因父亲拒绝支付读研期间的学费和

屋顶橙子味 2025-11-21 15:25:48

河南郑州一位23岁的女孩小琳,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因父亲拒绝支付读研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将父亲告上法庭。小琳的父母在她18岁时离婚,离婚协议中明确约定父亲需承担她的学费,并每月支付2000元生活费。本科四年,父亲一直信守承诺,可当小琳进入研究生阶段后,父亲却以“子女已成年、读研非法定义务”为由拒绝继续支付。小琳认为父亲应履行离婚协议约定,而父亲则称自己月收入仅4000余元,无力承担读研费用。法院最终驳回小琳的诉讼请求,理由是接受研究生教育不属于法定抚养范围,且父亲已履行本科阶段的义务。 这起看似普通的家庭纠纷,实则戳中了无数离异家庭的痛点。首先,是法律与亲情的错位。法律明确规定,父母对“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抚养义务,而“不能独立生活”仅指接受高中及以下教育或丧失劳动能力等特殊情况。研究生教育虽是深造,却不在法定抚养范围内。父亲在本科阶段已履行约定,从法律角度而言,确实没有继续支付的义务。但小琳的诉求并非毫无道理——离婚协议中虽未明确写明“读研费用”,但父亲此前的履约行为让她对继续深造产生期待。当法律与情感产生割裂,受伤的往往是夹在中间的子女。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离异家庭的经济责任如何延续?小琳的父亲月收入4000余元,扣除自身生活开支后确实难以负担读研费用。而小琳作为成年人,完全可以通过助学贷款、奖学金或兼职完成学业。法院在判决中也提到,成年子女应学会独立,而非依赖父母。但现实中,许多离异家庭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已承受情感缺失,若再因经济问题陷入困境,难免产生“被抛弃”的失落感。有网友吐槽:“我爸离婚后说供我到大学毕业,结果我考上研他立马翻脸,说法律不管这事儿。”这种“契约精神”与“亲情责任”的冲突,正是许多离异家庭的隐痛。 我们该如何避免类似困境?对父母而言,离婚协议需明确抚养费的截止条件。若约定“至子女大学毕业”,则需在协议中写明,避免后续争议。对子女而言,成年后应尽早规划经济独立。读研虽是提升自我的选择,但不应将父母视为“提款机”。对社会而言,需完善助学体系。许多高校提供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甚至减免学费政策,这些都可成为离异家庭子女的“安全网”。 小琳的遭遇,折射出离异家庭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普遍困境。法律划定的是底线,而亲情则需超越底线。父亲虽无法律义务,但若条件允许,适当支持子女深造,既是情分,也是对过往承诺的尊重。而子女也需理解父母的难处,在追求自我提升的同时,学会独立担当。 你认为离异父母该不该支持成年子女读研?若你是小琳,会如何面对父亲的拒绝?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案例来源:大参考)

0 阅读:43
屋顶橙子味

屋顶橙子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