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太深了!浙江杭州,女子在奔驰4S店看中了一辆E200L轿车,总价381000元,她准备全款购买时,销售却建议她分期,可以返还4万多的购置税。谁知三年后,销售又说尾款也必须分期,她只好照办,还签订了一份《付款调整协议》。万万没想到,几年后她竟被一家租赁公司告上法庭,说她这辆车是租来的。女子瞬间懵了,而背后的真相更让人大跌眼镜。 花了全款买豪车的钱,开了七年车,结果被告上法庭说车是“租”来的,还得补交租金,这听起来像是一场荒诞的黑色幽默,却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杭州杨女士身上。 事情得回溯到2018年夏天,杨女士手里攥着全款,兴冲冲地走进杭州石祥路一家名为“鹏龙之奔”的4S店。 一辆标价381000元的奔驰E200L轿车让她一见倾心,就在她准备爽快刷卡付全款时,变故出现了。 销售人员仿佛成了她的理财顾问,极力推荐一套分期方案,核心诱饵非常诱人:只要办理分期,不仅首付只要交20万,还能返还4万多的购置税。 对于当时手头宽裕的杨女士来说,多出来的几万块钱虽然不是救命钱,但这“白捡”的优惠还是击中了人性里想要“物超所值”的软肋。 她放下戒心,交了一万定金,又付了20万首付,剩下的16万尾款转成了三年贷款。按照当时的口头承诺,她只要每月按时还掉那所谓的1290多元“利息”,三年后一次性结清尾款,那笔购置税就能如约退回。 然而,这一步退让,实际上让她踏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套娃”陷阱。2021年,当三年期限已满,杨女士带着16万现金准备去结清尾款并兑现退税承诺时,销售的话术又变了。 对方声称,想要拿回那笔购置税,尾款必须“再分期”一次。这就好比你要吃挂在驴前面的胡萝卜,却被告知还要再拉两圈磨。 为了不让前三年的坚持打水漂,杨女士签下了一份《付款调整协议》,从那之后,她每月的还款额飙升到了10670多元。 这本该是一个漫长的还款故事,但在2023年9月,一张冰冷的法院传票彻底击碎了杨女士的认知。 一家名为“梅赛德斯奔驰租赁有限公司”的企业将她告上法庭,理由是她拖欠租金,要索赔12万多。 杨女士彻底懵了:行驶证上写的是我的名,首付是我出的,每月按时还贷,怎么就成了租车的房客? 随着庭审深入,更多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浮出水面。虽然4S店方面坚称“车是卖给客户的”,所谓的租赁公司只是厂家的金融机构,但法院查到的证据却指向了截然不同的性质。 原来,早在杨女士提车前几天,就有一份《融资租赁与保证合同》显示,杨女士已经把车“卖”给了这家租赁公司,然后再由租赁公司把车“租”回给她,这在行业里叫“售后回租”。 最要命的是,这份定义了整件事性质的关键合同上,竟然签着杨女士的大名。而杨女士对此毫无印象,她敢肯定自己从没签过这种要把爱车卖掉的合同。经过专业的笔迹鉴定,真相大白:那上面的签字压根就不是杨女士本人的笔迹。 即便算下来七年里杨女士光是首付加各种月供已经砸进去了39万多,远远超过了当年的车价,一审判决还是判定她违约。 面对记者的追问,当年的4S店对于这“狸猫换太子”的签字环节却语焉不详,一会儿说是陈年旧事细节难考,一会儿又暗示杨女士当年还款记录不佳才导致展期。 如今,车还没完全属于自己,不仅背上了官司,还得去证明“我没有签那个字”。明明是想买辆车享受生活,最后却像是在给租赁公司打工。 拿着假签名的合同起诉,许诺退不回的购置税诱导分期,这一连环套路,不仅给购车人敲响了警钟,更撕开了某些所谓“金融方案”背后血淋淋的真相。 杨女士不愿吞下这枚苦果,目前已经向检察院申请抗诉,誓要弄清楚这字究竟是谁替她签的,这车到底是买的还是被“设计”成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