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开始对英国遗留的殖民教育方式宣战了,说英国过去给印度遗留的殖民教育方式让印度人产生自卑感,要将英国麦考莱教育驱逐出印度! 而且莫迪不只是在喊口号,他是真的对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教育体系开了刀,矛头直指一个听起来很“学术”的名字:麦考莱教育。 这套系统曾经是英国统治印度的“软武器”,如今却成了莫迪口中的“心灵殖民”,他说,是时候把它连根拔起了。 要理解莫迪为什么要动手,得先看看麦考莱留下了什么。 1835年,英国殖民官员实施了一份文件,名字很长,但意思很简单:用英语教育印度人,让他们长得像印度人,想得像英国人。 这套教育体系推行了一百多年,核心就是两件事:讲英语、学西方文化。 听上去没什么问题,毕竟科学技术确实先进,但问题是,这套系统刻意边缘化了印度自己的语言、哲学和传统知识。 一个民族的孩子,从小被灌输“西方才是正确的”,久而久之,对自己的文化自然就产生了自卑,莫迪说得直白:“我们不是不学英语,但不能只学英语。” 独立之后,印度没有立刻推翻这套体系,反而成了“精英教育”的代名词。谁的英语好,谁就有好工作、好前途。 英语,成了社会阶层的分界线,而那些用本地语言上学的孩子,不仅资源少,还被贴上“乡下人”的标签。 莫迪这次动手,不是突发奇想,早在2020年,他就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不过那时候只是铺垫,这次是把方向说得更明确了:去殖民化、本土化、现代化并行。 具体怎么做?他不是一刀切地把英语赶出课堂,而是鼓励用本地语言教学,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孩子最先学的,是母语而不是外语。 并且把印度传统知识体系搬进课堂,不只教牛顿,也要讲阿育吠陀、印度天文,还要推广“元大学”平台,用数字技术整合本土教育资源,打造自己的“学术朋友圈”。 同时也要在STEM教育中加强印度元素,在全球科技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莫迪不是反对全球化,而是在说,我们得先做自己,再去融入世界,英语不是问题,问题是不能让英语变成唯一的答案。 莫迪的这步棋,表面上是教育改革,实则是国家战略。 印度现在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年轻人多、劳动力充沛,但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城市孩子能进国际学校,农村孩子连一台电脑都没有,长期以来,教育成了拉开贫富差距的推手,而不是缩小它的工具。 莫迪政府想通过这次改革,把教育重新定位成“民族复兴的引擎”,将来培养有文化认同的科技人才,而不是只会讲英文的“外包劳动力”; 通过提升本土语言的地位,打破“只有英语才高贵”的偏见,提高教育振兴乡村和女性参与度,比如“维吉安·乔蒂计划”专门鼓励女性学STEM。 莫迪很清楚:在中美科技博弈、全球人才竞争的大背景下,印度如果还靠“外包经济”打天下,是没有长远出路的,要扭转局势,先得让下一代敢于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而不是照搬西方模板。 这场改革在印度国内引发了热议,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忧心忡忡。 支持者认为,这是一次迟到的“文化清洗”,印度早该走自己的路,尤其是中产阶级和民族主义者,对“去殖民化”这四个字有天然的共鸣。 但反对者也不少,尤其是教育界和国际化企业,他们担心,如果削弱英语教学,会不会让印度学生在全球职场上失去竞争力?毕竟,现在的印度,靠的正是大量英语人才在硅谷、金融圈打拼。 还有人担心,改革会加剧地区语言之间的矛盾,印度本来就语言复杂,如果每个邦都用自己的母语教学,教材怎么统一?考试怎么安排?高等教育怎么衔接? 印度由于语言和宗教多样性,改革过程注定更复杂,但有一点值得关注:文化自信从来不是靠排外建立的,而是靠内在的强大支撑起来的。 莫迪走的这条路,如果能解决好语言平衡与教育质量的问题,未来确实有可能让印度的软实力更上一层楼。 这场改革会不会成功?现在下结论还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一个国家开始质疑是谁在教我们思考,又是用谁的方式来思考,那它已经在进步的路上了。 麦考莱的幽灵能不能彻底驱逐?这不仅是印度要回答的问题,也是所有曾经被殖民过的国家,迟早都要面对的选择。 信息来源:印媒:莫迪誓言扫清英语教育殖民遗毒——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