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后重建不要接,俄罗斯远东开发不要接,越南高铁建设不要接,印度的生意不要接,菲律宾的援助不要接 这几条提醒最近在网上传得火,背后藏着不少中国企业的“血泪教训” 2010年越南要建南北高铁,找中国谈合作。我们拿出全套设计方案,甚至愿意垫资启动。结果越南转头找日本,说“技术更先进”,项目直接暂停。中国企业前期投入的设计费、调研费打了水漂。2018年某中国基建企业在印度接了公路项目,施工到一半,印度政府说“预算超了”,延迟付款半年。企业垫了两亿工程款,最后只拿回八成。2020年我们给菲律宾捐疫苗,他们的媒体却炒作“中国渗透”,把疫苗项目说成“政治手段”。俄罗斯远东的木材加工项目,因为国际制裁,美元结算通道被封,企业赚的卢布换不成人民币,搁在账户里变“死钱”。乌克兰战后重建更悬——战争没结束,地雷还没清完,重建资金没着落,谁敢往里砸钱? 其实不是这些地方不能碰,是得摸透他们的“文明逻辑”。印度人做生意,喜欢“先拉关系再砍价”,砍到最后,付款能拖半年。比如国内某家具厂给印度发了一批货,对方说“质量不符合种姓习惯”,硬要扣30%货款。越南人有“小中华”情节,既想要中国的技术,又怕被“同化”。比如某中国光伏企业在越南建电站,手续都办好了,越南突然出台“本土企业优先”政策,项目被延期一年。菲律宾的政治跟美国绑得紧,领导人换了,对中国的政策就变。比如杜特尔特时期的灌溉项目,小马科斯上台后,说“这是中国的债务陷阱”,直接停了。俄罗斯远东的开发,需要大量基建,但当地冬天零下40度,施工期只有5个月,成本比国内高3倍。还有文明差异——他们信上帝,觉得“一切都是上帝给的”,所以不会感恩你的帮助。比如2021年我们给越南捐了口罩,他们的网友说“这是中国该做的,因为越南买了中国的产品”。你说寒心不寒心? 为什么中国企业总在这些项目上踩坑? ① 用“人情牌”应对“规则牌”——我们觉得“先付出能换信任”,人家觉得“你付出是因为你需要我”。比如某中国企业在菲律宾建学校,没要定金,结果菲律宾政府说“土地使用权有问题”,项目黄了,企业亏了三千万。 ② 风险防控没做到位——垫资、签软合同。比如越南高铁项目,我们没要求对方先付定金,结果对方反悔,我们亏了前期设计费。某中国工程队在俄罗斯远东建仓库,没签“汇率波动条款”,结果卢布贬值20%,赚的钱变“废纸”。 ③ 对当地环境不了解——比如印度的种姓制度,你跟低种姓的人谈生意,高种姓的人可能直接否了,你都不知道为啥。比如国内某软件公司在印度设分公司,招了个低种姓的经理,结果高种姓员工集体辞职,项目黄了。 其实普通老百姓最懂这个理——你去菜市场买菜,不会先把钱给小贩再拿菜吧?国际生意也是一样。以前我们总觉得“大国要有担当”,但担当得有底线。比如隔壁张大哥做外贸,给印度发了一批货,没要定金,结果对方说“质量不好”,不肯付钱,张大哥赔了十几万。现在他做买卖,先收30%定金,再发货,还要求用人民币结算。我们的文明讲“仁义”,但仁义得给懂仁义的人。跟不讲仁义的人打交道,就得讲“利益交换”——你给我多少钱,我干多少活,别谈感情,谈感情伤钱。比如某中国钢铁企业在俄罗斯远东建厂,先跟俄方签了“美元+人民币”双结算协议,避免制裁风险,现在每年赚两亿,稳稳的。 有网友说“只要钱到位,都没问题,问题是必须拿到多少钱,就干多少活儿,不能永远在‘吃一堑长一智’中徘徊”。这话真戳心——以前我们吃了太多“人情亏”,现在得学会“用规则保护自己”。比如国内某家电企业在印度卖冰箱,先跟当地经销商签“卖不完可退货”协议,但要求经销商先付50%货款。结果经销商卖得好,企业赚了钱,经销商也没压力,双赢。 我觉得不是不能接这些项目,而是得“先小人后君子”。比如越南高铁,先让他们付50%的预付款,签好“毁约赔偿条款”,赔偿金额要覆盖前期成本。印度的生意,用人民币结算,别用美元,避免制裁风险。菲律宾的援助,要写清楚“项目归属”和“后续维护责任”,别让人家反咬一口。咱们的企业出去,不是要当“冤大头”,是要当“聪明的合作者”。比如某中国基建企业在东南亚做项目,现在都用“EPC+F”模式——设计、采购、施工加融资,要求对方用资源抵押,比如矿产、农产品,这样就算对方没钱,也能拿资源抵债。 你觉得做国际生意,最该防的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