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日本明知道国力和军力远不如中国,最近怎么那么嚣张呢? 其实

未央秘史 2025-11-20 20:35:06

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日本明知道国力和军力远不如中国,最近怎么那么嚣张呢? 其实很简单,日本人不是这样认知的,他们没有“明知道”,甚至日本人一直觉得自己所谓的民族性能“以小博大”,不是一时的幻想,而是建立在几十年乃至百年积淀的集体经验之上。   那时候清朝的陆海军总兵力号称有 80 余万人,看着远比日本的 12.3 万现役兵力吓人,但日本早就憋着一股劲,战争爆发后实际动员了 24 万多人参战,而清朝的军队体制混乱、训练废弛,根本没多少战斗力。   日军靠着精良的装备和灵活的战术,打了一场漂亮的 “以少胜多”,整场战争下来战斗死亡才 1500 人,却拿到了相当于 3 年国家预算的战争赔款,还夺走了台湾。   这场胜利在日本的教育里被反复美化,高中以下的教科书压根不提侵略本质,反而宣扬这是摆脱不平等条约、提升民族自尊心的光荣战绩,这种认知一代代传下来,让他们觉得只要民族意志够坚定,就能跨越国力差距。   紧接着的日俄战争,更是把这种 “以小博大” 的自信推到了顶峰。   当时的俄国是公认的欧洲军事强国,拥有世界最强陆军,可日本硬是凭着一股子狠劲,在这场争夺远东利益的战争中赢了下来。   虽然日军付出了 10 万兵力的代价,但在他们看来,能打败这样的大国,本身就是民族优越性的最好证明。   这场胜利让日本跻身列强行列,也让他们更加坚信,精神力量能弥补物质上的不足。   战后的军事审判没追究这两场战争的责任,日本政府顺势把它们从侵略历史中摘了出来,当成民族骄傲反复宣传,久而久之,这种 “以弱胜强” 的记忆就刻进了民族基因里。   到了二战初期,南方作战的闪电胜利又给这种认知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1 年珍珠港事件后,日军以 36 万兵力发起南方作战,短短四个多月就横扫东南亚,拿下了东西 7000 公里、南北 5000 公里的广大地盘。   他们用奇袭战术摧毁敌方机场,靠舰队掩护和伞兵突袭快速推进,英军的威尔士亲王号战舰、却敌号战列巡洋舰都被击沉,新加坡的 8 万英军乖乖投降,整个作战日军战死还不到 2 万人,俘虏的敌军却超过 20 万。   虽然这场胜利最终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失利化为泡影,但前期的势如破竹让很多日本人记住了 “以小博大” 的可能性,而他们的教育又刻意强化了这种记忆 —— 课本里只提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东京大轰炸的被害体验,对侵略他国的惨败和罪责一笔带过,310 万日本死难者的数字被反复强调,却绝口不提被他们侵略的国家承受了多大苦难。   这种百年积淀的认知,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日本的判断。这些年美国对日军事松绑,《日美安保条约》让他们有了靠山,更是让这种 “以小博大” 的心思死灰复燃。   他们斥资 3.5 万亿日元搞军备研发,把 12 式岸舰导弹的射程从不到 300 公里升级到 1500 公里,还在研制射程 2000 至 3000 公里的高超音速武器,觉得靠这些远程攻击装备就能形成非对称优势。   他们还大力发展无人艇、无人潜航器,甚至号称能全天候抢滩登陆的无人两栖突击车,以为靠着这些 “新神器” 就能弥补兵力和国土纵深的不足。   日本的教育至今还在维系着这种支离破碎的战争观。高中以下的学生学历史,大多只背几个黑体单词和事件年表,不用思考战争性质,近代的侵略战争要么被美化,要么被回避。   年轻人从小就被灌输 “自己是战争受害者” 的观念,对中国的发展实力缺乏清醒认知,反而抱着 “当年能打败大清、俄国,现在靠着美国支持和先进技术,照样能对抗中国” 的幻想。   他们忘了时代早就变了,现在的中国不是当年体制腐朽的清朝,也不是战线拉得过长的俄国,更不是二战初期准备不足的盟军,可百年积淀的集体经验让他们陷入了认知误区,总觉得民族性带来的勇气和智慧,能战胜一切物质上的差距。   这种认知偏差让日本在外交和军事上频频做出挑衅动作,他们盯着自己手里的几件新武器,想着历史上的几次 “奇迹胜利”,就以为能复刻当年的 “以小博大”。   却没意识到,现在的国际格局早已不同,国力的差距也不是靠所谓的 “民族性” 就能弥补的,这种建立在片面历史记忆上的嚣张,本质上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执念。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