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1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偕夫人一行,在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李鹏总理一行抵达长沙郊区马坡岭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率团队迎接。视察从试验田开始,袁隆平介绍杂交稻品种特点,包括茎秆强度和穗粒数量优势。这些品种通过杂种利用,已在全国推广1亿亩以上,增产数百亿公斤粮食。团队展示育种数据,涵盖抗病性和产量稳定性改进。袁隆平汇报研究中心成立十年来的进展,从三系法到两系法演进,强调技术对粮食安全的贡献。 汇报过程中,袁隆平指出研究中心面临设备更新滞后和资金缺口问题。这些制约影响新品种开发和人才引进。为此,他提交报告,申请设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请求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仪器采购和基地扩建。李鹏总理听取汇报,询问制种产量波动因素和国际合作情况。袁隆平说明,通过环境调控,制种亩产稳定在200公斤;合作已涉及菲律宾等国机构。 李鹏总理肯定杂交稻研究取得的成绩,对国家粮食保障的作用表示认可。他当场批准报告,从总理基金中拨付1000万元支持。原计划支持额度更高,但袁隆平基于实际需求申请较低金额,体现务实作风。资金用于实验室升级,推动超级稻项目进展。视察持续约两小时,团队规划后续实施方案。 袁隆平主导的杂交稻技术在视察后加速应用,1995年国家中心挂牌后,整合全国资源,组建协作网络。超级稻育种从每公顷12吨目标起步,1998年联合多家单位,实现15吨以上产量。中心扩展国际培训,向非洲国家输出品种,帮助提升当地农业产能。 1995年12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袁隆平任主任。该中心依托湖南原址,配备先进设备,推进第三代杂交稻研究。2000年后,袁隆平专注海水稻开发,在海南设立试验基地,测试耐盐碱品种。这些工作累计推广面积超过68亿亩,增产粮食数千亿公斤。他的团队还与联合国合作,培训海外专家,推动全球粮食增产。 袁隆平晚年仍坚持一线工作,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共和国勋章。杂交稻技术持续优化,覆盖亚洲多个国家。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因多器官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他的研究成果继续影响农业领域,水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