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速公路不用水泥,而用沥青?一位55岁的包工头表示,80%的人不知道,一吨水泥的价格是沥青的十分之一,选择用沥青铺路不是因为贵的好,而是因为这些。 九十年代末,深圳到汕头的深汕高速刚开通没多久就碰上了麻烦。人们一开始觉得水泥结实又耐造,没想到随着重卡、货车轮番碾压,原本平整的灰色板块很快出现裂缝、掉角。 遇到连续几场雨,路基一被泡软,坑洼和破损接二连三,修起来拆掉整块重浇,给司机和路政都添了大麻烦。 水泥路“扛硬不扛久”这点暴露无遗,天一热膨胀起来互挤冬天又拉开缝,碰上下雨就进水泡下边,重车一过指不定哪块就断了。对比起来,沥青的灵活要管用得多。 经历几代升级以后,它能像弹床一样轻微变形,把汽车的力量分散掉,遇到小破损还能趁夜修补,天亮照常通行,修路不用耽误时间,司机也不受影响。 有些人以为用沥青是省钱,其实正好相反。高品质沥青价格一个劲往上走,远远高于水泥,但用它换来的快捷和实用才是抓住了高速公路的“命门”。 广东中山的G228线,就用沥青更新,几天时间搞定一大片,不但效率快,还极大减少了经济损失。算下来,虽然材料贵,但是修路影响小,整个社会的成本反而低了下来。 中国的大变局正是石油工业壮大的时候,沥青供应开始不再依赖进口,能自己产量飙升,价格以往的贵变得能接受。 加上国内路上货流量越来越猛,沥青的柔韧、低噪音和修补方便,彻底击败了水泥,从此“白改黑”浪潮一波接一波。 美国这边情况不同,老早以前水泥产业规模大、便宜又管用,联邦还用燃油税攒修路费,成本优先就选了水泥。到今天路网老化,想全换沥青既贵又麻烦,所以成了老水泥路和新沥青路混搭着用。 不过,水泥并不是哪里都输。收费站广场、高速进出口这些“重灾区”,大货车天天急刹和起步,沥青就容易软化变形,水泥反而能顶撸20年以上,还有桥面连接段、急弯匝道这种对强度要求高的地方,水泥照样用得上。 随着沥青路面成主流,道路建造和养护技术都在一起升级。炼油厂加快适用于道路用沥青的提炼,小型修补车和自动巡检渐渐普及。 夜里趁车稀时修毛病,白天司机一个个呼啸而过,根本感觉不到施工。更绝的是,坏掉的沥青还能回收利用,大大减少了环保压力和成本。 所以说,高速公路选什么路面,背后不是道理上的“贵的就一定好”“便宜才能上量”,而是要考虑效率、可靠、安全和大环境的多重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