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连大学都没上过的人,竟花费26万,用30年造出一条74米长的大桥!1989年,就在工程竣工之际,却有人提出质疑:“这座桥的图纸是不是拿反了?” 1940年的湖南洞口,山里的穷人家多,吴琦瑛就生在这样的家庭里。 吴琦瑛 16 岁初中毕业就扛起了生活的担子,在水利、公路部门当起了小技术员。看着乡亲们被古楼河隔开,汛期过河命悬一线,绕山路出行要多走几十里,他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那时候洞口县穷,1969 年建一座 163 米的洞口桥就花了 96 万,想在木鱼塘峡谷这种险地造桥,专业团队测算要几十万,县里根本拿不出钱。 可吴琦瑛偏不信邪,他说:“乡亲们的难处不能等,没钱就想省钱的法子,没学历就补学问!” 从那天起,他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自学上,啃完了 200 多本高中和大学的技术书,从《结构力学》到《拱桥设计》,密密麻麻写了 50 多万字的笔记,15 万字的工作日志,硬是凭着一股钻劲,考上了武汉测绘学院的函授本科,把自己从 “门外汉” 变成了懂技术的 “土专家”。 这一学一磨就是几十年,从 20 多岁到 50 出头,吴琦瑛把人生最宝贵的 30 年都耗在了造桥上。 1988 年,他接手了淘金村的造桥任务,木鱼塘峡谷上口宽 68 米,深 23 米,两岸全是风化的砂质页岩,像豆腐一样不结实,枯水期和洪水期水位差高达 5 米,传统造桥方法要么要建几十米高的桥墩,成本高得吓人,要么搭脚手架施工,安全根本没保障。 换了专业团队可能都要打退堂鼓,可吴琦瑛却在峡谷边蹲了三天三夜,盯着水流和山体琢磨,终于想出了个 “怪招”—— 建一座没有桥墩的 “自锚上承式悬带桥”。 这桥咋看都透着 “反常理”:别人造桥都是拱向上凸,他这桥却是拱向下凹,桥面靠几根立柱撑在弧形悬带上,远远望去像一张倒放的弓,又像咧开笑的嘴巴,难怪有人说图纸拿反了。 可这 “怪造型” 里藏着大学问!吴琦瑛知道,两岸的山体撑不起传统拱桥的拉力,就反过来利用桥面自身的重量平衡受力,悬带用高强度钢丝编成,靠两岸凿出的 9 米深隧洞固定,相当于用整座山当 “锚”,既省了建桥墩的钱,又解决了地质松软的难题。 施工时更绝,悬带直接当施工平台,不用搭脚手架,工人在上面浇灌混凝土、架梁板,229 天就完成了主体工程,总共才花了 257755 元,刚好凑够 26 万,比专业团队的预算省了一半还多。 质疑声没停过,有人说 “没桥墩的桥走不得车”,有人说 “这歪门邪道的设计撑不了三年”。可吴琦瑛不辩解,只是默默做荷载试验:大卡车装满货物开过去,桥面稳稳当当,变形量完全在安全范围内。 这座桥通车后,淘金村村民出门再也不用绕山路,以前两小时的路现在十分钟就到,重载货车常年通行,硬是撑了 20 多年才因长期超负荷运行被鉴定为危桥。 后来专家们来了,一看设计图纸就拍案叫绝:这种自锚式结构,充分发挥了钢材的抗拉性和混凝土的抗压性,把力学原理用得恰到好处,在当时国内都是首创,直接被载入了桥梁史册。 其实吴琦瑛早就用实力证明过自己,之前他设计的湛田大桥,专业团队说要 28 万,他只用 5 万 8 千块,109 天就建成了当时国内跨径最大的双曲拱桥,连省交通部门验收都挑不出毛病。 他这辈子设计了 23 座桥,总长度加起来有 2434 公里,每一座都省钱又耐用,就像广西的桥梁院士郑皆连说的,真正的造桥高手,不是只会照搬书本,而是能因地制宜解决问题。 郑皆连自己也是农民出身,没靠高价设计,硬是用创新技术让国内八成现代拱桥都省了钱,吴琦瑛和他一样,靠的都是不服输的钻劲和为老百姓着想的初心。 30 年里,吴琦瑛吃过的苦说也说不完:为了测数据,他顶着酷暑翻山越岭,脚磨出血泡;为了赶工期,老婆生孩子他都没回家,把孩子取名 “湛虹” 纪念建桥;自学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他骑着自行车跑几十里路请教工程师,被拒了也不气馁。 他没上过名牌大学,却凭着自学成为高级工程师,拿了 “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自学成才者” 的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那些当初质疑他的人,后来都亲眼看到,这座 “图纸反了” 的桥,不仅让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还成了洞口县的骄傲,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工程师来参观学习。 说到底,这世界从不是只认学历不认本事。吴琦瑛用 26 万和 30 年证明,真正的智慧藏在实践里,藏在为他人着想的初心上,藏在不服输的坚持中。 那些嘲笑 “图纸拿反了” 的人,不懂的是:造桥不是摆花架子,能让天堑变通途的,就是好桥;做事不是看文凭,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就是真本事。 这座 74 米长的 “怪桥”,不仅架在了峡谷之上,更架在了普通人的坚守与梦想之上,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心,有韧劲,没上过大学也能创造奇迹,民间的智慧从来都不容小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