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锋万万没想到! 浙江证监局通报了量化大佬梁文锋旗下的罪犯林某某的“老鼠仓”案

未央细说 2025-11-20 17:16:07

梁文锋万万没想到! 浙江证监局通报了量化大佬梁文锋旗下的罪犯林某某的“老鼠仓”案例。赚了8800万,罚没1.77亿!   林某某所在的杭州某某科技有限公司,和梁文锋旗下的两家私募基金同属一个实控人,由同一管理团队管控,说白了就是量化帝国里的关联技术公司。   2022年10月,林艺平在杭州某科技公司担任核心技术岗位,具体负责交易策略前端开发、产品风控,同时深度参与两家关联私募基金的交易测试、决策辅助、下单执行及实时监控工作。   这一特殊职务让他获得了接触核心敏感信息的“绿色通道”——无需基金经理头衔,却能实时掌握私募基金的交易安排、仓位变动与策略参数调整,这些信息虽不直接呈现完整买卖指令,但足以精准推断调仓方向、节奏与潜在获利标的,构成对未来交易的清晰预期,本质上已深度介入投资决策过程。   手握关键信息的林艺平迅速动起贪念,从2022年11月开始布局非法交易,他首先联系远房亲戚林某治,以“代为理财”名义取得其名下国金证券、东莞证券两个账户的控制权,账户交易资金由林艺平自行筹措,盈亏全部由其个人承担。   为扩大操作规模,2022年11月中旬,他又向发小何某龙借用东莞证券、中信证券两个账户,同样包揽了这两个账户在杭州IP地址下的全部交易决策与操作,交易资金则使用账户内原有资金,盈亏仍由林艺平个人享有和承担。通过控制这4个证券账户,林艺平构建起隐蔽的交易网络,为后续趋同交易做好了准备。   2022年11月16日至2023年9月6日期间,林艺平利用工作中获取的私募基金未公开信息,在沪深两市持续进行趋同交易,他精准把握私募基金调仓窗口期,在基金买入前提前埋伏相关标的,在基金卖出前率先离场,交易逻辑与关联私募基金高度重合。   监管部门后续核查显示,其控制的4个账户交易轨迹与两家私募基金的操作趋同度极高,且所有位于杭州的交易IP均指向林艺平本人的操作设备,交易时间与他的工作时段、信息获取节点完全匹配,形成了清晰的行为链条。   林艺平自以为操作隐蔽,却未料到监管部门早已建立起科技化监管体系,浙江证监局通过大数据监测系统率先发现异常:4个涉案账户的交易行为与两家私募基金高度趋同,且交易时点集中在私募基金调仓前后,随即启动专项调查。   调查人员通过IP地址追踪,锁定所有交易操作均来自林艺平的办公场所及私人设备;通过电脑硬件信息比对,证实涉案账户的登录设备与林艺平日常使用的电脑完全一致;银行流水核查则还原了资金流向——林艺平每月都会收到来自林某治、何某龙账户的固定比例转账,金额与账户盈利情况完全对应;证券交易所出具的交易数据比对报告,进一步确认了账户交易与私募基金操作的高度关联性。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还调取了涉案企业的任职资料、交易指令记录、林艺平的询问笔录等证据,形成了完整闭环的证据链。   案发后,林艺平曾向监管部门提出陈述申辩意见,声称自己并非基金经理,对交易决策的影响力有限,且主动配合调查,请求减轻处罚,浙江证监局经全面复核,部分采纳了其主动配合调查的申辩理由,但综合考量其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严重程度及社会危害后果,认为其作为核心技术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窃取关键信息牟利,涉案金额巨大,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秩序,最终作出顶格处罚决定。   这场“老鼠仓”案件给梁文锋的量化版图带来沉重打击,两家关联私募基金因信任危机遭遇投资者集中赎回,核心技术团队出现动荡,部分合作机构暂停业务往来。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行业层面,此案首次明确了量化机构中技术岗人员的监管边界——无论是否拥有基金经理头衔,只要掌握敏感信息、影响交易结果,就属于从业行为监管范围,监管部门通过此案释放明确信号:量化行业的风控不能仅聚焦算法表现,更要强化人员权限管理与道德风险防控,权限分层、日志监控、行为分析等内控措施需从形式化要求转为常态机制。   林艺平的结局堪称咎由自取,不仅非法获利全部被没收,还背上了近9000万元的罚款,5年市场禁入彻底断送了其在证券行业的职业生涯,而梁文锋的量化帝国也因内控漏洞付出惨痛代价,这场由核心骨干引发的信任危机,成为量化行业规范发展的典型警示案例。   你认为量化机构应如何强化技术岗人员的权限管控?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阅读:96
未央细说

未央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