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非遗馆“出圈”秘诀:让千年非遗成为年轻人的潮流语言 走进由百年工业遗存改造

回忆纪录 2025-11-20 16:13:59

潍坊非遗馆“出圈”秘诀:让千年非遗成为年轻人的潮流语言 走进由百年工业遗存改造的现代展馆,映入眼帘的不是沉闷的玻璃展柜,而是巨型聂家庄泥叫虎、随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的风筝,以及年轻人穿着汉服拍照的互动场景。 在潍坊1532文化产业园,山东省规模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成为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这座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文化空间,由1917年建厂的大英烟公司旧址改造而成,完美融合了工业遗存的粗犷与非遗文化的精致。 这里没有“请勿触摸”的警示牌,取而代之的是“欢迎体验”的邀请。周末的非遗馆内,年轻人流连于各展区之间,有的亲手尝试风筝扎制,有的在核雕艺术馆驻足,有的则在非遗市集挑选文创产品。 01 沉浸式体验,打破传统文化刻板印象 与传统博物馆截然不同,潍坊非遗馆采用全新的展陈理念。场馆以“齐风鲁韵 多彩家园”为主题,分为“百工巧艺、音韵绵长、四时风物、美美与共”四大篇章,每个区域都注重互动性与体验感。 在这里,非遗不再是静止的陈列品。游客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全方位感受非遗魅力。在“非遗之冠”展区,一顶复刻古代皇室龙凤冠的华美头冠融合了多项潍坊非遗技艺,成为年轻人拍照打卡的热点。 数字化技术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龙筝绘梦”MR项目通过触控交互技术,让游客在虚拟场景中设计风筝、触摸千年扎制技艺,甚至参与虚拟市井生活场景。这种科技与文化的碰撞,极大提升了年轻观众的参与度。 馆内还展示了随神舟十一号飞船遨游太空的“世界最高风筝”,以及再现《核舟记》精湛工艺的“夜游赤壁”核雕作品,让非遗在创新中保持本色。 02 非遗与潮玩的跨界融合 潍坊非遗馆的成功,在于它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在这里,古老技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统符号,而是变成了年轻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杨家埠木版年画国家级传承人杨乃东创作的《原神五夜叉》年画,将游戏角色与传统年画融合,成为网络爆款。他坦言:“老手艺要跟上年轻人的审美,才能活下去。”这种跨界尝试,让非遗在年轻人中找到了知音。 潍坊风筝与“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热门游戏的联名,以及和霸王茶姬等新潮品牌的合作,成功俘获了大量年轻粉丝。非遗元素被巧妙地融入现代消费品,使文化传播更加自然、高效。 “跨界融合大幅提升了潍坊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游客了解、喜爱潍坊非遗和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潍坊风筝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郭洪利评价道。 03 青春力量激活千年技艺 非遗馆不仅展示非遗产品,更致力于培养年轻的非遗传承者和传播者。今年暑期,北京电影学院师生组成的“光影拾遗青年团”深入潍坊,围绕风筝制作、核雕艺术等非遗项目创作了十部短片。 6月底,“潍有非遗最青春”潍坊非遗展演活动走进北京电影学院,18项潍坊特色非遗项目集中亮相,搭建起校地文化交流的桥梁。年轻学子通过亲身体验,从非遗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传播者。 潍坊市还组建了非遗行业青年工作委员会,通过开展学习培训、研究展示等活动,推动青年非遗传承人的合作交流。这支年轻队伍为非遗保护注入了新鲜血液。 潍坊聋哑学校创新非遗课程教学模式,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手工艺专业教师。通过3至4年的学习,多数学生都能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非遗制作技艺,为未来就业开辟了新路径。 04 从展示到生活,非遗成为日常 潍坊非遗馆最大的成功,在于它让非遗从展柜走向生活。馆内不仅设有展示区,还有非遗生活美学体验区和文创纪念品售卖区,让游客可以将非遗文化带回家。 非遗夜校课程成为年轻人的新选择。今年潍坊市民艺术夜校将核雕、潍坊刺绣、葫芦烙画、面塑等10多项非遗项目纳入课程体系,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吸引了众多年轻市民踊跃报名。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新型生活方式。潍坊刺绣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于静表示:“过去人们觉得非遗‘高冷’,现在夜校提供了接地气的平台,让非遗真正走到市民身边。” 在非遗馆的文创区,肉火烧造型的冰箱贴、融入年画元素的手机壳、风筝风铃等产品,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消费需求。这些文创产品成为传播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 年轻人在非遗夜市流连忘返,在夜校课程中体验传统技艺,在文创产品前驻足挑选。类似的场景,如今在潍坊已不鲜见。1532文化产业园这片古老的工业遗存,已成为年轻人社交集聚地、潮流文化新地标。 非遗馆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并非要墨守成规,而是可以在创新中传承。从青州古城非遗集市到十笏园文化街区非遗美食,从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到核雕艺术馆,潍坊正以多元形式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0 阅读:0
回忆纪录

回忆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