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张学良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 罗斯福也没有想到,日本敢于偷袭珍珠港,入侵美国本土。 历史上这四个 “想不到”,藏着同一个血淋淋的教训:低估对手的野心,误判局势的走向,最终只会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李鸿章想不到日本敢动甲午战争的心思,根源在于清朝上下还抱着天朝上国的老黄历,觉得这个曾经跟着唐朝学礼仪、学制度的弹丸小国,顶多也就敢在朝鲜半岛闹点小摩擦。 要知道北洋水师1888年成军时,可是拥有43艘舰船、七艘二千吨级以上战舰的亚洲第一、世界第九舰队,《美国海军年鉴》都白纸黑字记着。 可谁能想到,清廷后来觉得海军够用了,户部直接叫停了外购舰船和弹药的经费,这一停就是好几年,而日本却在疯狂砸钱扩军,把“富国强兵”刻进了骨子里。 等到甲午海战开打,北洋水师的主力舰“定远”“镇远”加起来只有3枚能打仗的开花弹,剩下的全是打不炸的实心练习弹,速射炮数量更是只有日本的零头,10分钟内双方发射弹药比达到33:185,这哪里是海战,简直是单方面挨揍。 最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还割让了台湾和澎湖列岛,日本拿着这笔赔款,42%都投给了海军,舰船总吨位从5万吨飙升到25万吨,直接为后续的侵略攒足了底气。 张学良想不到1万多关东军敢吞下整个东北,说白了就是把希望全寄托在国联的口头警告上,觉得日本只是小打小闹,不敢来真的。 当时东北军总兵力高达30万,关外就有19万人,飞机260架,舰船20多艘,而关东军加上武装警察也就3万人左右,兵力对比悬殊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可张学良偏偏抱着“不抵抗政策”,觉得只要不还手,事情就能大事化小,结果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北大营8000守军被700多名日军击溃,不到半年时间,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就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他没算到,日本早就把侵占东北当成了“大陆政策”的第一步,关东军更是蓄谋已久,从策划事变到占领要地,每一步都踩得精准,而30万大军对着3万来人,硬是没敢动手,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祖宗基业落入敌手,自己成了千古罪人。 蒋介石想不到日本敢借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核心是他一直抱着绥靖心态,觉得日本会满足于侵占东北和华北的局部利益,甚至还指望英美列强出面调停。 七七事变爆发前,日军在华北已经布下了三面合围的态势,驻屯军从几千人偷偷增兵到5774人,还联合伪蒙军和伪保安队形成夹击之势。 可蒋介石一开始还提出“不屈服,不扩大”的方针,宋哲元甚至为了“和平”撤除了北平的防御工事,打开了城门,结果日军一面假意和谈,一面偷偷增兵,短短几天就把兵力扩充到10万之众。 等到日军发起总攻,驻守南苑的2万多守军仓促应战,没有防御工事掩护,在日军40门重炮和40架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损失惨重,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壮烈牺牲,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不到一个月,华北大片领土就被日军占领,蒋介石之前的所有幻想都被炮火击碎,不得不直面全面抗战的残酷现实。 罗斯福想不到日本敢偷袭珍珠港,本质上是美国低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觉得日本国力远不如美国,绝不敢主动招惹这个军事和经济强国。 当时美国太平洋舰队实力雄厚,光战列舰就有8艘,谁能想到日本会孤注一掷,出动354架舰载机分两波突袭珍珠港。 凌晨时分,日军飞机如同蝗虫般扑向港口,美军毫无防备,8艘战列舰全部被击沉或击伤,180多架战机被击毁,3500多名官兵死伤,太平洋舰队主力几乎全军覆没。 罗斯福和美国朝野都没料到,日本为了打破资源封锁,已经到了不计后果的地步,这种赌徒式的偷袭,不仅让美国蒙受了二战以来最惨重的军事损失,还直接把美国拖进了太平洋战争,之前的中立政策彻底破产,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格局也因此彻底改变。 这四次“想不到”,本质上都是对对手野心的严重误判,对局势走向的盲目乐观。 清朝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海军优势,却没看到日本卧薪尝胆的扩军;张学良手握绝对兵力优势,却没看到日本侵占东北的坚定决心;蒋介石寄望于列强调停,却没看到日本全面侵华的既定方针;罗斯福迷信美国的实力威慑,却没看到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本质。 他们都习惯性地用自己的逻辑去衡量对手,觉得对方不敢越过底线,却不知道野心一旦膨胀,就没有所谓的底线可言,最终只能用国土、主权和无数人的生命,为这种误判买单,而这个血淋淋的教训,直到今天依然值得警醒。

momo
现在小日子会不会偷袭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