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8 日,据泰媒 Thairath 报道,泰国总理兼内政部长阿努廷 · 参威拉恭在总理府主持召开今年首次国家稻米政策与管理委员会会议。 中国接单,泰国点头,泰国今年过得不轻松,大米出口一路下滑,2025 年上半年同比减少近三成。 全球大米供应上升、需求疲软导致价格竞争加剧,印度出口政策反复、越南价格一路飙升,让泰国在传统市场的优势被不断压缩。 就在业内预测泰国可能步入出口 “寒冬” 时,中国的一纸订单成了救命稻草。 这 50 万吨大米,相当于泰国一个季度近 13% 的出口量。 协议公布后不到一周,茉莉香米的价格就上涨了,市场信心回升了,连农民都开始重新评估今年的收成。 泰国政府并没有坐等订单落地,为了稳住农户情绪,曼谷方面依托 1986 年起实施的 “仓储及典押计划”,补贴、市场、收购三箭齐发。 该政策核心是农民可将大米作为抵押物获取低息贷款,待价格合适时再出售,同时在全国设立的 40 多个稻谷交易市集,不但稳定了收购价,也有效压制了中间商炒作的空间。 中国的订单像一条主线,把泰国政府的粮食政策串联了起来。 中泰正由泰国国家水资源办公室牵头,联合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长江科学院等机构共同研发新型耐涝水稻,并将成果推广到湄公河流域。 这背后是为了推动整个农业链条的现代化与科技化,泰国曾长期依赖初级农产品出口,如今正试图从 “卖稻谷” 转向 “卖技术”,而中国在这场转型中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从中国的视角看,这笔买卖同样不简单。 中国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三大主粮自给率保持高位,其中稻谷自给率 101%、小麦自给率 98%、玉米自给率 95%,但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 “多元化进口” 成为必要的底牌。 特别是大米这类基础口粮,结构性优化比数量更重要。 泰国香米在中国市场的占比超过三成,主要用于满足中高端消费市场的需求,这种 “补位型” 进口,不可或缺。 关键泰国是少有的在过去 15 年里从未违约粮食出口协议的国家之一,在地缘政治变幻莫测的今天,这种 “靠谱” 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 与其押宝那些出口政策朝令夕改的国家,不如与值得信赖的伙伴深化绑定。 物流通道的变化也给这场交易添了把柴,中老泰铁路的打通,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海运格局。 现在,从泰国运出的大米经中老铁路转运,抵达中国重庆等内陆城市仅需约 4 天,运输成本大幅下降。 粮食这种特殊商品,一旦全球运输出问题,价格波动远比想象中剧烈,有备无患从来不只是口号。 这笔订单之所以被称为 “战略棋局”,还因为它正值中泰建交 50 周年。 在这个时间点上签订如此规模的农产品协议,既是庆典,也是信号。 2024 年中泰双边贸易额达 1340 亿美元,较建交初期增长 5000 余倍,中国连续 12 年是泰国最大贸易伙伴。 这种密切的经贸联系,早已超越了买卖,转向全产业链的深度合作。 比如中国在泰国设立的农业科技小院,正在用智能农机设备和数据平台改变泰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 以前是卖稻谷,现在是卖 “科技 + 稻谷” 的组合包,这种合作模式,不只让泰国受益,也让中国在全球农业科技合作中拓展出新路径。 而在全球粮价频繁波动的大背景下,中国按市场价采买泰国大米,避免了囤积居奇和价格炒作的错觉,释放出了稳定信号。 这种做法不仅让泰国吃下定心丸,也在全球市场上传递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基本态度。 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做到在自己产量充足的情况下还继续维持国际市场的稳定,尤其是当世界上不少国家正在通过限制出口来稳住国内供应的时候。 随着中老泰铁路、农业科技合作、区域金融联动等多领域项目的推进,这种以 “粮食为媒” 的合作模式,或许将成为亚太地区新型国家关系的新范式。 你怎么看?中泰粮食合作是否会成为未来区域合作的新模板?欢迎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