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万泰国人涌入中国,却打着旅游的“幌子”,实则另有目的!不吃美食,不参观景点,竟然都不约而同的做了同一件事...... 他们是来昆明看石林、游滇池,亦或是来北京登长城、逛故宫?怎么也想不到,一群泰国游客,举着的不是导游小旗,而是一个叫“Labubu”的卡通玩偶,浩浩荡荡穿梭在泡泡玛特的专卖店之间。 吃的?不感兴趣;景点?不打卡;他们来中国,只为一件事:抢娃娃! 这一幕,不是段子,是现实。 2025年中泰互免签证政策落地后,短短几个月,中国迎来了超30万泰国游客,但这群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观光客,而是一批批为潮玩而来的“狂热粉丝”和“职业代购”。 泡泡玛特,这个曾经在国内年轻人中风靡的潮流玩具品牌,现在正悄然成为连接中泰关系的一座新桥梁。 旅游团的终点都是景点?错了!现在昆明、广州、深圳的泡泡玛特门店,成了泰国游客“打卡圣地”。 一些泰国旅行社早就嗅到商机,干脆推出了“Labubu专线”——行程里没有长城、没有兵马俑,只有泡泡玛特。 根据《曼谷邮报》的报道,不少旅行社甚至按“开盲盒时间”来安排路线,上午第一站是限量款发售门店,下午则是打卡“隐藏款出没区域”。 就这一套流程,居然比寺庙祈福还受欢迎,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在中国买泡泡玛特,便宜又全。 一个限量款Labubu在中国卖79元人民币,回到泰国,能炒到三五倍的价格,一些游客表面是“打卡粉丝”,背地里却是“全职代购”,他们的行李箱,不是装衣服,而是塞满了玩偶。 泰国公主希里万瓦丽·纳里叻,公开佩戴过泡泡玛特的挂饰,一时间,“王室同款”成为热搜关键词,泰星Mario、Lisa、Mew等人也陆续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的Labubu收藏。 明星一带货,粉丝自然接力,Labubu俨然成了“泰版奢侈品”。 社交平台上的热度也让人咂舌,TikTok、Instagram、Facebook上,关于泡泡玛特的泰语内容播放量早已破亿。 短视频拍的不再是什么美食攻略,而是“开盲盒实录”“娃娃真假鉴定”“代购带娃回国Vlog”。 中国的潮玩文化,就这样在一次次“拆盒”中,悄悄走进了泰国家庭,这不是偶然。 过去说到“中国文化输出”,大家想到的是功夫、书法、熊猫,但泡泡玛特和它背后的“潮玩宇宙”告诉众人,年轻人要的不是传统文化,而是能代表个性、能社交分享、能带来情绪价值的“时尚符号”。 Labubu的成功,靠的不仅是可爱造型,更是IP运作、联名设计、社群营销一整套现代商业打法。 这些东西,恰好戳中了泰国年轻人对“个性化”的追求,而更重要的是,中国品牌不再只是“生产者”,而是“创意引领者”。 泡泡玛特不是“Made in China”,而是“Created by China”。 面对泰国消费者的热情,中国商家也不再佛系,昆明的泡泡玛特门店已经开始配备懂泰语的员工,北京的旗舰店主动学习泰国礼节,服务在升级,沟通在靠近,这不是简单的生意,而是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今年年初中泰互免签证政策一落地,泰国赴华游客迅速激增,免签不再只是“方便旅行”,它还打通了“文化消费”的快车道,旅游,不只是拍照,而是带货、代购、体验、分享。 “泡泡玛特热”也让众人看到,中泰之间的经贸关系,正从“国家到国家”的大宗交易,变成了“人到人”的情感连接。 从高铁、橡胶到潮玩、娃娃,中泰贸易的触角,正变得越来越柔软,也越来越有温度。 对比一下韩国游客来华的路径,韩国人多奔着历史文化和城市体验来,而泰国人则更直奔潮流品牌。 这种差异,其实也正说明了中国文化输出的多样性,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动。 30多万泰国人,拿着签证,拖着行李,只为“抢娃娃”来中国。 这不是简单的消费热潮,而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次成功输出,是从“制造”到“品牌”的华丽转身。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潮流能爆红一次,却不一定能火十年,泡泡玛特如何保持IP的新鲜感?如何在国际市场避免被模仿、被山寨?这是未来的挑战。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次潮玩热,只是个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的泡泡玛特、喜茶、李宁走出去,不靠“老外代言”,不走“低价外销”,而是用中国人自己的创意打动世界。 一个小小的玩偶,正在连接中泰两国年轻人的情感,也正在开启一场新的文化之旅,而这,才刚刚开始。 信息来源:列国鉴·泰国|记者观察:中国潮玩缘何在泰国成“顶流” 新华社
30多万泰国人涌入中国,却打着旅游的“幌子”,实则另有目的!不吃美食,不参观景点
老阿七说史
2025-09-26 15:41:27
0
阅读: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