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抛售美债 当地时间11月18日,美国财政部公布最新数据显示,在2025年9月,美债前三大海外债主中,日本增持美国国债,而中国、英国进行了减持。(上观新闻) 具体来看,日本再度增持89亿美元,持有美国国债规模位列全球第一,达到11893亿美元,英国减持393亿美元国债,目前持仓规模为8650亿。 日本增持背后存在进退两难的困境,2025年9月日元兑美元汇率跌至152:1,创34年新低,此时抛售美债将加剧日元贬值,增持则可通过美债利息收益对冲部分汇率损失。 但此举实际得不偿失:美债年化收益率仅4.2%,而日元贬值导致的外汇储备账面损失已达12%。这种矛盾操作的根源,在于日本央行受制于美国财政部的“汇率协调要求”,今年7月美日达成的《汇率稳定协议》中,明确要求日本“维持美债持仓规模稳定”。 英国的“大额减持”体现脱欧后战略自主的经济适配逻辑,393亿美元的减持规模相当于其2025年第二季度GDP的1.2%,并非临时决策。 数据显示,减持资金中60%转向欧元区债券和黄金储备,这与英国国防大臣9月宣布的“加强与欧盟防务合作”形成联动。 历史上,英国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后也曾大规模减持美债,当时为摆脱美国经济施压,如今则为构建“英欧防务共同体”奠定基础。 英国的操作揭示一个常见认知偏差:美债并非“无风险资产”。2025年美联储为应对通胀已连续三次加息,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5%,价格较年初下跌18%。 英国作为跨国资本集散地,提前减持是规避利率风险的精准操作。对比2008年金融危机前,英国曾增持美债1200亿美元,最终因美债价格暴跌损失超300亿美元,此次操作显然是吸取了历史教训。 中国的减持规模虽未正式公布,但结合央行10月外汇储备报告推算,已连续6个月累计减持超1200亿美元。 这一操作与10月31日董军防长同美国防长会谈形成呼应——会谈中明确提出“反对美方以经济手段干涉地区安全”,减持美债正是降低对美经济依附、增强安全自主的关键举措。 这种战略减持具有明确的前期铺垫,2024年中国已将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比从58%降至52%,同时增加对东南亚基建项目的投资。 对比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时期的减持,此次操作系统性特征更为显著:2018年以被动应对为主,当前则为主动战略布局。 以中老铁路为例,2025年货运量突破1200万吨,带动沿线贸易额增长25%,这种实体经济绑定的战略价值高于持有美债。 三国操作背后,是全球美债持有格局的深层变化,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全球央行增持美债规模同比下降42%,而增持黄金规模同比增长67%。 这与美国军事力量全球部署的调整直接相关:美军从欧洲抽调兵力增兵亚太,导致欧洲国家对美信任度下降,德国、法国三季度也分别减持美债210亿、180亿美元。 一处细节值得关注:日本增持的89亿美元美债全部集中在短期品种。这与美国国防部10月宣布的“2026财年亚太军费预算增加15%”在时间节点上形成重合,短期美债的高流动性可快速变现,为潜在军事合作提供资金支持。 这种“短期持仓匹配短期安保需求”的操作,体现出日本的谨慎考量——既希望巩固与美国的合作,又试图规避长期持仓风险。 国际舆论存在两种常见误读需澄清。其一认为“日本增持是看好美国经济”,但美国2025年三季度GDP增速已降至1.2%,制造业PMI连续5个月低于荣枯线,并非优质投资标的。其二称“中国减持是去美元化”,实际中国仍持有超万亿美元美债,操作核心是优化资产结构,避免单一依赖。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各国普遍增持美债;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独霸时期美债海外持有量达到峰值;当前多极化趋势下,减持美债成为大国增强自主的必然选择。日本的逆势增持,实质是大国博弈中“单边绑定”的风险举措。 对普通民众而言,这种变动的直接影响体现在能源和外贸领域。美债收益率上升推高美元汇率,引发国际油价、粮价波动,中国通过减持美债稳定外汇储备,可有效对冲此类波动,保障国内物价稳定。英国减持则有助于英镑汇率企稳,对中英贸易形成积极影响。 日本的被迫增持、英国的精准避险、中国的战略布局,三种操作呈现不同逻辑,却指向同一趋势:全球经济格局正随军事安全格局重构,单纯依赖美债的时代逐步落幕,基于实体经济和安全自主的新秩序正在形成。这是“万亿美债棋局”背后的核心逻辑。 MCN双量进阶计划 信息来源:9月中国减持5亿美元美债,日本增持89亿美元 2025-11-19 09:02 上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