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了!而且赢得干净利落。安世半导体控制权回归,荷兰突然“认怂” 刚刚,荷兰政府

马力在知群 2025-11-20 13:07:18

赢了!而且赢得干净利落。安世半导体控制权回归,荷兰突然“认怂” 刚刚,荷兰政府宣布,暂停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将控制权交还给中国母公司闻泰科技。这意味着,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安世半导体争夺战,以荷兰方面的全面妥协告终。 之前的嚣张气焰哪去了?一个月前,荷兰政府可是搬出了冷战时期的《货物供应法》,直接把闻泰科技派驻的CEO赶走,试图把这家中国公司100%控股的企业变成荷兰国有。这不就是明抢么? 为什么他们认怂了?不是良心发现,而是真的被打疼了。欧洲那帮造车的巨头们,实在是撑不住了,纷纷给荷兰施加压力,怪他们惹事。同时,这场博弈也给所有中国出海企业上了一课:如果不掌握核心制造和供应链,所谓的股权,在流氓面前只是一张废纸。 一个多月前荷兰人干了什么?安世半导体,全球著名的半导体IDM(垂直整合制造)企业,前身是恩智浦的标准产品部门。2019年,中国企业闻泰科技花了268亿把它买下来,并且把它从亏损泥潭里拉了出来,业绩连年增长。这本是一场双赢的生意。但到了2025年9月底,荷兰政府突然翻脸。他们找出来一部1952年的老掉牙法律——《货物供应法》,用了两个理由:「国家安全」和「管理层动荡」。随后,荷兰法院极其配合地暂停了闻泰科技董事长张学政的CEO职务,把投票权交给了一个所谓的「独立管理人」。 说白了,就是钱你出了,公司我拿走了。 他们想得很美:把中国资本踢出去,保留安世的技术和品牌,让它重新变回一家纯粹的「欧洲公司」,服务于欧美的半导体供应链安全。荷兰人以为控制了阿姆斯特丹的总部,就控制了安世半导体。但现实是,安世半导体的「躯干」——超过70%的封装测试产能,都在中国(东莞、无锡等地)。所以,这次面对明抢,中国的反击非常犀利,没有一句废话,直接切断了物理连接。 第一步,内部「断连」。安世半导体中国分部(安世中国)直接宣布:不承认荷兰「伪管理层」的指令,独立运营。荷兰总部要数据?不给。要调动人员?不动。 第二步,出口管制。10月4日,中国商务部直接祭出反制措施,禁止安世中国向海外出口特定的成品和组件。 半导体产业是一条精密的长链条。荷兰总部虽然有设计能力,有晶圆厂,但晶圆制造出来必须进行封装测试才能变成可用的芯片。而这个环节,被牢牢锁死在中国。于是,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荷兰总部手里握着「控制权」,但手里没有芯片;中国分部手里有芯片,但就是不给欧洲发货。 荷兰政府本来想硬刚到底,但最先受不了的,是他们的队友,也就是欧洲的汽车巨头们。安世半导体生产的不是什么昂贵的3nm先进制程芯片,而是二极管、三极管、MOSFET这些基础器件。这些东西虽然不起眼,但却是现代工业的「大米」。一辆电动汽车,可能不需要最先进的AI芯片,但绝对离不开成百上千个这样的基础功率器件。 当来自中国的供货切断后,欧洲的汽车巨头们傻眼了。大众、宝马、奔驰发现,他们的生产线面临停摆风险。不是因为造不出发动机,而是因为缺了一颗几毛钱的功率芯片。没有这些芯片,车窗升降机动不了,雨刮器转不了,甚至电源管理系统都会瘫痪。可以找替代商吗?很难。安世在这个细分领域是全球龙头,产能巨大,短期内根本找不到能填补这么大缺口的供应商。 在巨大的商业利益和失业压力面前,荷兰政府面临着极大压力,德国人的电话估计要把荷兰经济部部长的手机打爆了。最终,荷兰选择了「认怂」。暂停干预,归还控制权。 这次我们确实是赢了。但是,这也给我们一个巨大的警示,我们刚刚经历了一次供应链安全的压力测试。 长期以来,中国一些人对西方的「契约精神」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商业利益面前,他们讲法律;在国家利益面前,他们讲安全。一旦他们认为你是威胁,什么股权法、公司法,统统可以绕过。以后中国企业出海,必须预设一种极端情况:如果明天当地政府要抢你的公司,你有没有反制手段? 那么,到底反制手段是什么?我们有没有护城河?有,就是:供应链。 这次闻泰能赢,不是因为律师团厉害,也不是因为公关做得好,纯粹是因为「我们能造,他们不能」。 如果在过去几年,闻泰为了所谓的「全球化形象」,把产能全部转移到越南或东欧,那么今天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荷兰人会毫不犹豫地吞下安世。 只有把核心制造环节、核心数据、核心供应链掌握在自己手里,资本出海才是安全的。 所以,这次是赢了,谁赢了?中国制造赢了。 中国在全世界的舞台上,真正的底气,在于我们的工业产能,在于我们强大的供应链。放弃幻想,开始构建供应链的护城河,确保核心的产业能力在中国控制范围内,这是未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

0 阅读:101
马力在知群

马力在知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