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11月7日曝出重磅:首批约6吨北海道扇贝已经运往中国!可真正让人好奇的是——是谁在买日本海鲜?一查才发现,竟是日本在中国设立的公司出手的。 这条新闻一出来,网上瞬间炸开了锅,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什么情况?不是说暂停进口了吗?怎么日本海鲜又能光明正大地进来了?但有媒体查到,其实这家公司背后关联着日本资本,也就是说,它可能是日本为打入中国市场而设立的渠道。 那为啥日本海鲜非要绕这么大个弯子进中国?这就得从去年那波核污染水排海后的贸易禁令说起了。 2023年8月中方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后,日本渔业差点被抽了主心骨,要知道巅峰时期,中国要吃掉日本42%的出口水产,每10斤里就有4斤销往中国,尤其是北海道扇贝,2022年对华出口量占其总出口量的93%,出口额更是以489亿日元稳居品类榜首,中国市场就是它的“生命线”。 可禁令一来,这条线差点断了,2024年上半年日本对华海鲜出口直接断崖式下降92.3%,仅剩下35亿日元,北海道60%以上的中小渔业企业都亏了本,120多家扇贝加工场直接停工三个月。 日本不是没试过找下家,把扇贝转销美国,结果价格是涨了89%,但美国市场再狂热也接不住原本输华的量级,而且为了供大规格扇贝,养殖户还过度延长养殖周期,导致北海道扇贝平均规格比三年前缩小了8%,资源都快透支了,转去东南亚更没戏,那边偏爱低价货,根本瞧不上北海道扇贝这种高端品,2023年对东南亚出口只涨了5%,连零头都补不上。 这时候,早年在中国布局的日本公司就成了救命稻草,说穿了就是打政策的擦边球,海关总署2025年6月的140号公告里写得明白,恢复部分地区进口,福岛等10个高危都县除外,北海道恰好不在此列。 这些在华日企太懂规则了,拿着北海道鄂霍次克海的产地证明,附上日本官方的放射性检测报告,手续办得挑不出毛病,海关想拦都没理由,江苏太仓港之前就过了一批扇贝,进口商是家日资供应链公司,踩着非禁运区域的线顺利通关,这操作根本不是个例。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4年12月中国从日本进口的扇贝有53800千克,虽然跟2022年的巅峰期没法比,但能在92.3%的跌幅里保住这点份额,全靠这些在华公司见缝插针,毕竟日本本土市场根本消化不了过剩产能,冷库存货积压率都到68%了,部分扇贝存了半年多,再不往中国运就得烂在库里,而且北海道扇贝2025年捕捞量还降了14%,原料价涨得厉害,冻扇贝肉批发价都突破每公斤1万日元了,不盯着中国这个大市场回血,日本渔业真扛不住。 说到底,这事儿就是场精准的利益算计,日本渔业把中国市场当命脉,却在核污染水排海问题上含糊其辞,被禁后又想靠在华公司曲线救国;这些日企则踩着政策边缘,用合规当盾牌,用渠道”当钥匙,一边救日本本土水产商,一边自己赚渠道费。 可消费者也不傻,虽然检测报告没毛病,但核污染的阴影没散,加上山东威海的扇贝出口额早就超过禁令前日本对华的水平,俄罗斯三文鱼也抢了不少市场,日本海鲜想回到从前的光景难了。 只能说,这种绕弯子的生意,短期看是救了急,但长远来看真不踏实,毕竟国际贸易的根基是信任,不是靠“自己人”搭桥钻政策空子,要是哪天检测出点问题,或者消费者彻底转向替代产品,别说6吨扇贝,就算60吨也卖不动,日本渔业与其费尽心机找“后门”,不如先把食品安全的底气做足,毕竟再精明的渠道,也撑不起没信任的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