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曝出重磅:首批约6吨北海道扇贝已经运往中国!可真正让人好奇的是——是谁在买日

文山史纪 2025-11-19 17:46:50

日媒曝出重磅:首批约6吨北海道扇贝已经运往中国!可真正让人好奇的是——是谁在买日本海鲜?一查才发现,竟是日本在中国设立的公司出手的。 日本的渔民这两年真是快熬不下去了,自从2023年日本排核污染水当天,咱们国家就下了禁令,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就这一下,日本对华水产出口直接跌了九成多。 单说北海道的扇贝,2023年卖给中国还能赚223亿日元,到2024年全年直接归零,多少渔民的扇贝堆在冷库里卖不出去,加工场也停了工,北海道渔业协会算过账,光中国市场关了门,他们一年就少赚5亿人民币。 日本政府急得跳脚,一边跟WTO申诉,一边天天跟咱们谈,就盼着中国能松个口,今年6月总算有了点松动,咱们同意恢复10个核污染风险低的县的水产进口,福岛那些高风险地方还在禁令里,北海道刚好在允许范围内,这才有了这批扇贝的机会。 可为什么是日本在华公司来接盘?咱们本土的水产商难道不想做这笔生意?真不是不想,是这里面的坑太多,风险也大。 首先这批货不是普通贸易,更像是日本试探中国市场的 “探路石”,量不大就6吨,就是想看看咱们的反应,要是卖得动、没出乱子,后面肯定还有海参、金枪鱼跟着来。 这种试探性的生意,日本公司自己来最放心,他们在华的分公司本来就跟日本产地绑得紧,货源、冷链都是现成的,不用跟咱们本土企业分利润,还能直接掌控销售渠道。 更关键的是,他们怕咱们本土企业不敢担责——毕竟核污染水的阴影还在,普通老百姓买海鲜,一看到 “日本产” 三个字,多半会绕着走,本土企业要是进了这批货,砸在手里的风险太大,不如让日本自己的公司来扛这个压力。 这些日本在华公司也摸准了市场的小门道,他们压根不是准备把扇贝卖给菜市场的普通消费者,主要目标是那些高端日料店。 现在不少日料店还在标榜 “正宗”,对北海道扇贝这种食材有固定需求,之前禁令期间,他们要么用俄罗斯、加拿大的扇贝冒充,要么就高价从东南亚转口,成本特别高。 现在日本扇贝直接能进来,这些日料店肯定愿意买,价格虽然比国产的贵,但能保住 “正宗” 的招牌。 而且日本在华公司有办法把风险降到最低,他们跟海关对接的时候,手续做得特别全,什么厚生劳动省的卫生证书、CNAS的检测报告、捕捞海域的经纬度证明,一共 “五证一单” 都备齐了,就是为了应对检查。 到了中国港口,还得经过机检和三到五个工作日的实验室复检,铯-134和铯-137的总含量不能超过50贝克勒尔/公斤,麻痹性贝毒也得控制在0.8毫克/公斤以下,合格了才能进备案冷库,销售前还得再复查一遍。 但就算手续再全,老百姓的顾虑还是消不了,中国消费者协会早就说了,商家必须明明白白标注原产地和检测信息,不能含糊。 社交媒体上好多人都在说 “不买日本海鲜”,还有人晒出超市里日本海鲜货架空荡荡的照片,这不是矫情,是真的怕健康受影响。有调查说,超过六成的人对日本水产品持保留态度,就算知道检测合格,也不想冒险。 日本那边可能没料到这个情况,他们本来以为中国市场会像以前一样敞开接,结果这批扇贝到港后,虽然通关快,但真正敢上架卖的商家没几个,好多都先存在冷库里观望。 更有意思的是,这边扇贝刚运进来没几天,11月19日咱们海关总署又正式通知日本政府,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了。 这次暂停的原因很明确,一是日本给的核污染水检测数据还是不能让人完全放心,二是日本最近在台湾问题上的表态太过分,触碰了咱们的红线,这一下,日本那些刚看到希望的渔民又懵了,这批 6吨的扇贝可能真成了 “独苗”。 说来说去,这些日本在华公司出手买扇贝,本质上是日本渔业想借着经济渠道,缓和对华的紧张关系,同时给自己找条活路,但他们忘了,食品安全从来不是生意,是底线。 咱们国家允许部分日本水产进口,前提是绝对安全,一旦有任何风险,肯定会立刻叫停,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不管是谁在买日本海鲜,不管检测报告怎么写,买的时候都得睁大眼睛,看看清楚原产地,要是商家不敢明说,或者标签含糊不清,干脆就别买。 毕竟饭桌上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不能因为一个 “进口” 的名头,就把健康抛在脑后,日本要是真想去库存,真该好好想想怎么把核污染水的问题解决好,而不是急着把海鲜往中国运,更不是让在华公司来钻市场的空子。

0 阅读:0
文山史纪

文山史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