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本记者在浦东机场,看到前往日本的值机柜台前,排起长队的中国人。估计心情复杂极了。 有人称,怕死不是中国人。真是心态极好的。日本人看到这个新闻,不知道会有啥感觉。像不像追女生的舔狗。我都动手了,你们还贴上来,这是干嘛?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其实说句实在话,浦东机场那条去日本的队伍一亮相,所有矛盾都被摆到了明面上。 外交部刚刚提醒国人“近期避免前往日本”,旅行社下架线路,航司推出免费退改,按理说去日本的航班该冷成空调外机,结果上海机场这边热闹得像赶集。 网上一句“怕死不是中国人”更是把火添大了,听着像夸,细想其实刺儿扎得不轻。 奇怪又不奇怪,要知道,这场提醒可不是随口说说,日本那边最近治安事件频发,还夹杂着对华不友好的言论,连学校、企业都开始暂停研学、压缩出差。 那阵子国内网上都在讨论“到底还该不该去日本”,可现实比讨论跑得快:队照排,人照飞,仿佛所有提醒都只是在信息流里闪了一下,然后就被生活踩过去了。 从官面看,这是风险升级;从机场看,这是日常操作;从日本记者的眼睛看,这是一个“逻辑无法对齐”的瞬间。 因为他比谁都清楚,中国游客对日本意味着什么——不仅数量大,人均花得还多,撑起了三成以上的外国游客消费,是实打实的经济命脉,去年还有智库算过,只要中国游客再减少六成,日本GDP能被硬生生拖掉一个季度的增长。 换句话说,浦东机场这条队,可能比一整套经济刺激政策都管用,所以他又复杂又放心:复杂是因为中国的官方提醒似乎没把游客劝退,放心是因为旅游业还能继续靠中国客人吊着命。 可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敢”?不是不怕,而是账算得更直观。 很多人机票、酒店、滑雪场早就订好了,还是那种退不了的,一取消就是好几千甚至上万块。 对普通家庭来说,这不是小钱,有人去日本是因为公司业务在那边,有会要开,有合同要谈,你不去就是真违约;有人暑假计划写满了京都奈良东京,不去不仅损失钱,还得跟孩子解释为什么泡汤。 一条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共同点就是:改变计划的成本挺高。 心理账也藏着不少东西,很多人之前已经去过几次日本,体验都不错,觉得“新闻说得严重,现实可能没那么夸张”。 再加上旅行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消费选择”,跟政治没直接关系——你说我花自己的钱,我当然决定怎么花。 这种“把旅行当成私人事务”的惯性,跟风险提示一碰,矛盾就出现了。 可网上骂的那些人,看重的不是旅游本身,而是姿态。 他们觉得在这个节点,日本政治人物挑衅不断,社会情绪也不算稳定,本国已经发了安全提醒,你还堂而皇之排队去,等于用行动告诉别人“你们说啥我都不当回事”。 尤其这几年还冒出一些“精日”“在抗战遗址拍日军服照”的极端例子,公众对“跑日本玩却毫无态度”的敏感度越来越高,于是情绪和道德评判一下子挤到这条队上。 另一派则觉得这完全过度上纲上线:有人是为了工作,有人是刚需,有人只是提前计划好的假期,不能把所有赴日游客都视为“不长记性”。 毕竟提醒是提醒,不是禁令,个人还是有权衡和选择的空间。 争到后来,大家吵的不是能不能去,而是你怎么去——你是把提醒当回事后做出的选择,还是完全当成背景噪音的选择?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自然会被看得很不一样。 而日本记者站在那里,眼前看到的是一排排行李箱,耳边听到的是旅客和柜台人员确认座位的声音,可脑子里却绕着另一个问题:中国人在风险提示后仍继续来日本,是不信提醒?还是更信自己的判断?还是因为他们根本不觉得日本真的那么危险? 对他来说,经济账背后的态度,才是最让人难懂的。 换个角度看,这条队其实浓缩了当下中国人的真实处境:一边是快速变化的国际环境,一边是自己的生活规划;一边是民族情绪,一边是钱包和行程;一边听得见国家提醒,一边又要对抗现实损失。 所有矛盾,在机场安检口前汇成一个动作——往前走。 不过这事儿总结起来也不用拔太高,事实就是:每个人都有解释自己决定的理由,但每一个站在队里的身影,也确实会被别人当作“中国人的一个样本”。 成熟不是嘴硬说一句“怕死不是中国人”,也不是把别人骂成“没骨气”,真正成熟是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这个选择,也知道它在别人眼里意味着什么,然后愿意为它负责。 浦东机场那条队,没有谁完全对,也没有谁完全错,但它让所有人看清一件事:现实从来不是简单的爱与不爱国,而是在风险、金钱、历史和生活之间,硬着头皮找一个能站得住的缝。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