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86年,杨业以5000精兵对抗十万辽兵。临战前,他对潘美说:“请安排一千弓箭手伏击。”随后,潘美立刻安排好兵马布阵。可是到了开战那天,潘美竟然撤军了,杨业落个被活活饿死的结局。 杨业,原名叫杨重贵,后来在北汉当官,被赐名刘继业。他不是宋朝“原装”的将领,他是太原的降将。这一点至关重要。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了北汉,杨业才归顺。赵光义这人吧,疑心病重,但他看中杨业的本事,给了高官,让他守边疆。 杨业也确实给力。归宋第二年,辽国十万大军攻打雁门关。当时杨业的顶头上司,正是潘美。潘美在正面迎敌,杨业带了几千骑兵,从背后“抄了辽军后路”,一战封神。 打那以后,辽国人就给杨业起了个外号——杨无敌。 986年,宋太宗发动了著名的“雍熙北伐”,想一口气收复燕云十六州。 一开始打得挺顺,潘美和杨业率领的西路军连下四州。可没想到,东路军主力在岐沟关被辽国主力锤爆了,全线溃败。 战局急转直下,赵光义赶紧下令,西路军别攻了,赶紧掩护刚收复的四个州的百姓撤退。 进攻变成了“带人跑路”,难度瞬间拉满。 这时候,辽国萧太后亲率十万大军追过来了。敌众我寡,还带着一堆老百姓,这仗怎么打? 杨业对潘美说:“辽军势头正猛,不能硬碰。咱们的任务是救老百姓。我建议,咱们先假装从大石路走,把辽军主力引开。然后派人密告云州、朔州的百姓先出发。我带兵去应州迎敌,辽军肯定来打我。这样,朔州百姓就能安全撤入石碣谷。我们再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谷口,骑兵在中路接应。这样,三州的百姓才能万无一失。” 可问题来了,在场的另一位“大神”不同意。 这位“大神”叫王侁,他的职位是“监军”。就是皇帝派来监视将军的。宋朝皇帝最怕武将造反,所以前线总指挥说了不算,监军的“政治觉悟”才最重要。 王侁一听杨业的计划,当场就炸了:“咱们带着几万精兵,怎么能这么怂?直接拉出去,大张旗鼓地从雁门北川正面刚!” 杨业急了:“不行,这么干必败!” 然后,王侁就说出了那句要了杨业命的“诛心之问”: “将军你素来号称‘无敌’,今天见了敌人怎么就犹豫不前了?难道有别的想法吗?” 这话太毒了。 尤其“他志”这两个字,直接戳在了杨业“降将”的身份上。王侁在暗示:你杨业,是不是还想叛变回辽国? 这一下,把杨业逼上了绝路。 他可以死于战败,但绝不能死于“不忠”的污蔑。 杨业哭了。他哭着对潘美说:“我不是怕死。我本来就是该死的降将,皇上不杀我,还给了我兵权。我本想立功报国,现在大家怀疑我,我只能先死为敬了!” 杨业决定出战。他知道自己有去无回,但他还是做了最后的部署。 他拉着潘美,指着一个叫“陈家谷”的山口,说:“你们必须在这里设伏。把步兵和弓箭手摆开,等我打到这里,你们就两面夹击救我。否则,全完。” 潘美和王侁当场答应,立刻带兵在谷口布阵。 杨业走了,带着他那几千死士,义无反顾地冲向了十万辽军。 那是一场从白天打到黄昏的血战。杨业以5000对10万,硬生生扛了一整天。 那么,在陈家谷口布防的潘美和王侁在干嘛呢? 史书记载,王侁派人爬上高处观望,看辽军好像败退了,就以为杨业打赢了,他想去抢功,立刻下令大军离开谷口,往前推进。 而潘美呢?《宋史》用了四个字:“美不能制”。 潘美,作为堂堂主帅,他控制不住这个监军。他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王侁,把杨业唯一的生路——那1000名弓箭手伏兵——全都带走了。 等到傍晚,杨业浑身是血,且战且退,终于杀到了陈家谷口。 他眼前的一幕,是空空如也的山谷。 没有一个援兵。没有一个弓箭手。 史书记载,杨业“拊膺大恸”——他捶着胸口,放声大哭。 他知道,自己被卖了。 他没有投降。他带着最后的亲兵冲入敌阵,亲手杀了上百人。他的儿子杨延玉战死,他自己身上受了十几处重伤,战马也废了,最后力竭被俘。 辽国人想劝降他。杨业叹了口气说:“皇上待我恩重如山,我本想杀敌报国。没想到反被奸臣胁迫,害得大军惨败,我还有什么脸活下去呢?” 于是,绝食三天,气绝而亡。 杨业的死,震动了北宋朝野。宋太宗暴怒,开始“甩锅”。 最后处理结果是:潘美降职三级;王侁,免官,流放金州;另一个副将刘文裕也免官流放。 从这个处罚看,朝廷心里门儿清:王侁是主犯,那个拿“政治正确”逼死杨业的家伙。 那么潘美呢?他确实不叫“潘仁美”,演义里把他黑化了。但他无辜吗? 他一点也不无辜。 作为主帅,他没有坚持“专业”的军事判断;在监军“发疯”的时候,他没有站出来制止;在杨业托付“最后生路”的时候,他满口答应,却又“不能制”,任由王侁撤走了伏兵。 “杨无敌”杨业,他躲过了北汉的猜忌,躲过了宋太宗的审视,躲过了辽国十万大军的围剿,最后,却没躲过“自己人”的愚蠢、猜忌和懦弱。 他不是死于战场,他是死于北宋那个畸形的“监军”制度,死于那句诛心的“得非有他志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