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 每次中日有摩擦的时候,有个国家却异常的安静,这个国家就

未央细说 2025-11-19 16:15:58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 每次中日有摩擦的时候,有个国家却异常的安静,这个国家就是新加坡。可能有的友友们会有疑问,两个国家起摩擦,关新加坡何事。小编想说:事很大!!   别看新加坡华人占比高达74%,2024年总人口604万里有近450万华人,血脉里似乎与中国有着天然联系,但每次中日闹摩擦,它都能把"沉默是金"玩得炉火纯青,这绝非族群感情淡薄,而是国家层面的决策从来只认利益不认情怀。   先算最实在的经济账——作为全球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最大港口之一,2023年GDP达6733亿新元,中日两国占其外贸总额的29%,是不折不扣的经济命脉,中国连续10年保持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3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100亿新元,新加坡从中国进口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占其进口总量的35%。   日本则是第三大投资来源国,累计在新投资超800亿美元,丰田、索尼等企业在新设立的区域总部雇佣了近10万当地人,樟宜港2024年集装箱处理量4090万标准箱,其中中日航线占比达42%,要是选边站得罪任何一方,港口吞吐量骤降、金融市场震荡都是必然结果,这种赔本买卖新加坡绝不会做。   再看日本的软肋——能源生命线,马六甲海峡承担着全球1/4的原油运输,日均处理2400万桶原油,日本90%的能源进口都要经此通道。从沙特运往日本的原油,每四桶就有一桶要经过新加坡海域的引航区,新加坡海事局掌握着海峡部分水域的通航调度权,即便日本在中日摩擦中再强势,也不敢得罪这个"能源守门人",毕竟断了能源通道等于掐住了经济命脉。   新加坡恰恰摸透了这层利害关系,去年中日因半导体出口管制争执时,新加坡悄悄增加了对两国的芯片零部件转口贸易,季度转口利润反倒涨了15%,把"闷声发大财"的精髓发挥到极致。   历史案例更能说明问题,2012年钓鱼岛争端升级时,中韩爆发大规模反日游行,东南亚国家要么表态支持中国,要么附和美国立场,唯独新加坡外交部只发了个200字声明,仅呼吁"双方通过国际法途径解决分歧",连记者会都懒得召开。   2016年南海仲裁案期间,李显龙在东盟峰会上提及南海问题,本是劝和促谈,却被西方媒体断章取义为"警告中国",新加坡立刻发布完整视频澄清,并特意强调"中国对南海部分岛礁的主权主张有历史依据",生怕沾上选边站的嫌疑。   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那阵,亚洲多国召回大使抗议,新加坡却只是通过驻日使馆向日本外务省递交了一份书面照会,轻描淡写提了句"希望日方尊重邻国历史感受",分寸拿捏得让两边都挑不出错。   安全层面的考量更让新加坡不敢轻易发声,1971年新加坡刚独立不久,就牵头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签署"五国联防"协议,协议规定任何成员国遭受攻击将被视为集体受袭。   如今美军在樟宜建有后勤补给基地,每年有上百艘美军舰停靠,澳大利亚空军侦察机也定期在新加坡空域巡逻,这套安全体系让新加坡不用维持庞大军队就能获得保障,在中日摩擦这种敏感议题上,沉默就是最安全的姿态——既不会激怒中国,也不会得罪美国和日本,反正有联防机制兜底。   更巧妙的是,新加坡还同时与中国保持军事交流,每年派数十名军官来中国国防大学进修,2023年两国海军还在南海举行了联合搜救演习,这种"两边下注"的策略,让它在大国博弈中总能找到缓冲地带。   新加坡的"华人国家"标签其实只是表象,从建国起就奉行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外交,李光耀生前就多次强调:"新加坡不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是独立主权国家,国家利益永远排在第一位。"   国内23%的马来族和9%的印度族人口,也让政府在外交上必须保持绝对中立,若在中日摩擦中偏向中国,很可能引发国内族群矛盾,去年李显龙访华时高调表示"中国崛起是亚洲机遇",转头会见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又宣称"日新合作是印太稳定支柱",这种左右逢源的话术,把实用主义玩到了极致。   这种沉默策略看似消极,实则是小国在大国夹缝中的生存智慧,新加坡清楚自己体量太小,一旦卷入中日争端,很可能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不如索性闭上嘴,专心打理自己的航运、金融和转口贸易。   如今它已成为中日企业规避风险的"避风港",2024年中日经新转口贸易额突破2800亿新元,较2019年增长67%,虽然偶尔会被骂"没有立场""见利忘义",但新加坡根本不在乎这些虚名——在国际舞台上,活下去、活得好才是硬道理。   你说这沉默的背后,是不是比谁都精?评论区聊聊呗!

0 阅读:71
未央细说

未央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