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心多强自卑心就有多强! 日本保守派人士、企业家三木慎一郎11月18日写道:“中国媒体发布的视频经过剪辑,使之看起来像是在对日本进行训诫,而训诫的依据是会后在电梯前发生的一段随意对话。 随后,这段内容被发布到中国社交媒体上。外交是在会议室里进行的,而不是在走廊里。这是中国宣传的典型例子,他们无法在实质内容上取胜,所以就利用离场的那一刻来制造戏剧效果。” 这个逻辑非常不正确。日本外务省主动派司局级官员来华解释,这是我们主动进行的“宣传”吗?要是当时日本官员不是站在那里低着头的话,或许镜头的角度就不会让日本人这么难受了。 日本保守派人士兼企业家三木慎一郎这番说辞看似振振有词,实则漏洞百出,不过是混淆视听的片面之词。现代外交早已摆脱单一会议室的局限,演变为多元场景的综合互动。 从领导人的非正式会面到官员间的临场沟通,从多边论坛的间隙交流到日常事务的即时对接,外交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能传递立场、增进理解的场景。 认为外交只能发生在布置规整的会议室里,无疑是刻舟求剑的狭隘认知,完全无视了当代外交灵活多元的发展趋势。三木慎一郎刻意将外交场景固化,本质上是为了回避核心问题而设置的文字陷阱。 此次事件的前提本就清晰明了:是日本外务省主动派遣司局级官员来华解释,而非中方主动邀约。日方官员之所以出现在电梯前与中方沟通,根源在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涉台的露骨挑衅言论。 公然将“台湾有事”与日本集体自卫权挂钩,这是1945年以来日本领导人首次在正式场合鼓吹武力介入台海问题,性质极其恶劣。中方接连用“奉示”召见、“迎头痛击”等罕见表述表达立场,足见事态的严重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方主动派人来华沟通,本就是承担责任、缓和局势的应有之举,何来中方“主动宣传”之说?视频的传播不过是记录事实的正常行为,镜头从来不会说谎,只会客观呈现当下的状态。 如果日方官员在沟通时并非低头敛目、神态局促,而是坦坦荡荡、理直气壮,又怎会让旁观者产生“训诫”的观感?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若日方的行为光明磊落、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若其言论没有触碰中方的核心利益红线,自然无需畏惧任何镜头的记录。 将正常的事实呈现曲解为“制造戏剧效果”,恰恰暴露了日方内心的底气不足。三木慎一郎的言论更像是一场转移焦点的障眼法。日本国内已有三位前首相公开警示高市早苗的错误行径,多位政要和民众也纷纷提出反对。 涉日消费股大幅下跌、三季度GDP负增长,这些都是日方错误决策引发的连锁反应。面对自身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三木慎一郎不反思日本为何会陷入如此境地,不督促日方纠正错误言论,反而倒打一耙指责中方,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实在难以服众。 中方网民在其评论区贴出照片反问“是否也是剪辑结果”,看似简单的质疑,实则戳破了其双重标准的本质。既然三木慎一郎坚信“剪辑能扭曲事实”,为何不反思自己所见所闻是否也可能被刻意加工?在信息传播高度透明的今天,任何试图靠抹黑他人、回避自身问题的做法都注定徒劳。 外交的根基是相互尊重与坦诚相待,而非逃避责任与颠倒黑白。日方若真想改善中日关系,与其纠结于一段记录事实的视频,不如正视自身错误,撤回涉台的危险言论,停止触碰中国的核心利益。三木慎一郎的狭隘言论终究改变不了事实真相,也掩盖不了日方行为的不当本质。 事实永远是最好的通行证,镜头记录的不仅是一个瞬间的沟通场景,更是国家立场的鲜明表达。那些试图靠混淆视听、转移焦点来逃避责任的做法,只会让外界更清晰地看到其内心的怯懦与理亏。 外交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自说自话,唯有正视问题、尊重底线,才能真正维护国家间的和平与稳定,这才是对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负责。日方低头,不是卑微,而是在“找中方的手”。中方双手插兜,不是倨傲,而是不想给你任何握手的机会。 这才是最客观的解释,其他解读都带着各种目的。东方文化里,所谓“握手言和”,日本派人过来,根本不是为了谈事,就想骗一张双方握手的照片,拿回来各种自说自说,陷中方于“自证”和“解释”的被动场景。小日子,上百年了,还是如此精于细节,同时疏于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