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以来,中国日本之间,我们总是被动状态,几乎没有主动进攻的先例,这可能是日本

小茹吖 2025-11-19 15:17:59

几千年以来,中国日本之间,我们总是被动状态,几乎没有主动进攻的先例,这可能是日本看不起中国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日两国隔着东海相望了几千年。这几千年的相处里,有过鉴真东渡传经、遣唐使求学的文化互通时刻,但更多时候,中国都处在被动应对的位置上。 很少主动迈出进攻的脚步,反倒是日本,一次次带着侵略的野心找上门来。这或许是部分日本人看不起中国的根由,更成了他们屡次挑衅的底气之一。 远在唐朝,日本就曾派舰队攻打朝鲜半岛,想借着朝鲜试探中国的实力。当时的唐朝正是鼎盛时期,军队战斗力强悍,一顿痛击就打退了日本舰队。可这不是中国主动挑事,完全是被迫反击。 到了明朝,倭寇成了东南沿海的大祸害。这些日本海盗纠集浪人、商人,在浙江、福建沿海烧杀抢掠,抢粮食、夺财物,甚至屠村,沿海百姓苦不堪言。 明朝政府花了上百年时间围剿,从戚继光训练戚家军,到俞大猷率军抗倭,每一次都是被动防御,从来没想过要跨海去攻打日本本土。 为啥中国不主动出击?核心是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底色。当时的中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粮食、丝绸、瓷器自给自足,完全不需要靠侵略掠夺补充资源。 统治者眼里,日本就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犯不着兴师动众跨海远征,守住自己的家园、让百姓安居乐业就够了。 反观日本,岛国多山地少平原,资源稀缺,生存压力大,天然就有对外扩张的动力。 这种文明差异,让中日之间的互动从一开始就带着 “被动应对” 与 “主动觊觎” 的反差。 到了近代,这种反差变得更加残酷。1894 年,日本主动挑起甲午战争。当时的北洋水师虽然号称亚洲第一,但长期缺乏维护,弹药不足,最终全军覆没。 清政府被迫签下《马关条约》,不仅割让了台湾及澎湖列岛,还赔偿日本 2 亿两白银,加上后续的赎辽费 3000 万两,总金额相当于日本三年的财政收入。 这笔巨款直接帮日本完成了工业化,建立起更强大的军队,而中国却陷入了更深的灾难,百姓负担陡增,国力进一步衰退。可即便输得这么惨,中国也没想着报复性进攻日本。 最让人感慨的是,每次日本战败,中国都选择了极致的宽容。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没对日本战俘施加报复,还按当时的国际惯例提供饮食和医疗。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做法更是超出了很多国家的想象。 当时日本在华的战俘和侨民加起来超过 200 万,中国刚经历多年战乱,粮食短缺、物资匮乏,却动用大量轮船、火车,把这些人安全送回日本。 更重要的是,国民政府后来宣布免除日本的战争赔款,新中国成立后也延续了这一立场。 要知道,当时很多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都向日本索要了巨额赔款。 菲律宾拿到 8 亿美元,印度尼西亚拿到 2.23 亿美元,越南拿到 3900 万美元。而中国,作为受害最深、损失最惨重的国家,却选择了 “以德报怨”。 可这份善良,在有些日本人眼里,却成了 “软弱可欺” 的证明。打赢了能大肆劫掠,赚得盆满钵满;打输了也不用付出太大代价,不用赔款,战俘还能安全回家。 这样极低的侵略成本,让日本的军国主义分子越来越嚣张。 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和平从来不是靠妥协和宽容换来的,而是靠实力和底线换来的。中国的善良值得尊重,但这份善良绝不能被肆意践踏。 而中国,既要传承善良包容的文化底色,也要守住自己的底线,用强大的实力捍卫和平。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也才能让那些觊觎中国的势力不敢轻举妄动。

0 阅读:31

评论列表

薛实高

薛实高

2025-11-19 16:59

要把日本当匈奴打

小茹吖

小茹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