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让所有的美国导弹打不到中国!他是继钱学森以来,国家非常重视的人才,连美国人都非常忌惮他,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反导专家”陈德明! 陈德明高考那年,看了部电影叫《飞向太平洋》,里面火箭升空的场面让他热血上头,从此就铁了心要搞航天。进了学校,学的是航天动力学和飞行试验专业,成绩一直拔尖,毕业时导师想留他教书,他二话不说拒绝了,直接入伍去了西北的导弹基地。 刚到基地,陈德明就傻了眼。60多人的技术室里,只有一台老旧电脑,跟他想象中的科研条件差了十万八千里。更让他手足无措的是第一次执行任务,面对“发射窗口”这个陌生概念,他能找到的唯一参考资料,竟是一篇缺了好几页的论文。他不是没打过退堂鼓,可基地有规定,新入伍的大学生得干满8年才能选择去留,既然走不了,他索性沉下心来玩命钻研。 几十本计算机专业书,他从头到尾啃了个遍;不懂的地方就追着老专家问,直到弄明白为止;大量测试数据需要反复计算,他就东拼西凑买了台高配电脑。90年代初,导弹试验一次只能验证一个目标,既费钱又耗时,陈德明看着着急,大胆提出“一箭多雕”的想法——让一次试验同时承载多个验证任务。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异想天开,怕最后“鸡飞蛋打”,可他拿着自己的推导数据反复说服大家,最终方案被采纳,至今还在沿用。 有一次,某型急需装备部队的导弹要定型,按常规得做9次成功试验,可当时手里只有4发试验弹,靶场射程还不到导弹最大射程的三分之二。陈德明没被困难吓住,连续几个月没睡过囫囵觉,反复改进射程偏差的折算方法,最终给出了精准的评估结论。这型导弹后来在新建靶场做了近百次试验,结果和他当初的估算完全吻合,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003年夏天,某新型战略导弹试验失利,关键弹头飞离预定区域不知所踪。400多人的搜索队在戈壁里找了两个多月,搜遍上万平方公里都没结果,各方专家给出的疑似落点跨度达130公里。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陈德明站了出来:“前面的计算方向可能错了,给我一周时间。”他带着团队熬了7天7夜,从光学设备拍到的图像里发现异常,最终把搜索范围缩小到15平方公里,搜索队很快就找到了弹头,距离他划定的中心坐标还不到两公里。 本世纪初,我国正式启动反导技术试验,中央军委给出明确时间表,首次试验必须在2010年初完成。反导被称为“用子弹打子弹”,要在高空精准拦截来袭导弹,难度堪比太空绣花。陈德明带领团队熬了近千个日夜,拟制上百份试验文书,一举突破3项核心技术。可临射前,拦截导弹的指令系统突然出现信号接收问题,故障排除后大家仍心有余悸,陈德明在连夜召开的会议上拍着胸脯保证:“依据前期数据,绝对没问题!” 2010年1月11日,指挥员一声令下,拦截导弹直刺苍穹。几分钟后,显示屏上出现耀眼强光,靶弹被成功摧毁!指挥大厅瞬间沸腾,陈德明激动地从椅子上跳起来,用力挥舞着拳头。这个消息传遍世界,标志着我国成为少数掌握中段反导技术的国家,陈德明也被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 后来,上级多次提拔他当室主任,可他三次都辞了。他说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是搞技术,不想把时间浪费在管理上。为了提醒自己按时回家,他把闹铃定在晚上11点半,可常常因为琢磨试验方案,在办公室一待就是一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