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独身女性脑出血无人照顾的遭遇,引发反思潮。舆论大致以“不婚后果,谁来养老”的批评观点占据主流。但是想想,当一个社会,仍在以无子女、难养老为“恐吓”武器,说明当前社会养老环境还有更大上升空间,不然怎会把养老问题推给个体独身? 养老不是一场后辈子女必须的“延付”行动。 国人延续千年的子女养老模式,有其客观依据与正向收益事实,但时至今日,也引发其他焦虑。比如,养老养出了婆媳危机是普遍现象,养老让后代疲于奔波(付出本为后代,如今却成拖累)等,不胜枚举。 这也是很多人选择独身的理由。 客观而论,养老是整体认知的问题,其次才是感情问题,独身不婚非养老难的症结所在,子女不孝也大量存在。 大量独身人士出现的现象,社会制度上,必须考虑如何灵活调整未来的养老机制与结构需求。 比如,法律上是否可以出台、完善独身人士与希望生子女的亲戚、朋友结干亲(干爹干妈)等相关法规?既成全独身愿望,也缓解想生子女家庭的经济压力,不挺好的吗?(这个建议可行吗?) 社会不该片面鼓吹不婚难养老,更不该片面执着于有子女能养老的观念。人要尊重发展规律,独身现象背后是大量被漠视的无声抗议,谨慎把46岁独身女士的突发病症遭遇,当成“核威慑”,堵不如疏,顺其自然,遵循个体自由选择的原则,打造一个多方互相理解,彼此互补的尊重型社会。 人各有命,无须强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