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日本外务省突然宣布了。 据多家媒体报道,日本外务省高层近期加快同中方沟通的节奏,涉台表述也出现调整迹象。立场很明确:台海越紧,外部越要谨慎,日本把“有事”挂在嘴边,只会把自己推到高风险位置。 说到这次风波,近期日本政界人士关于“台海有事”的话语引发争议,有的开始弱化甚至收回相关说法。这不是口头变化,而是压力逼出来的现实判断。一旦把话说满,后面每一步都在涨风险。 把镜头拉近到日本的制度安排,2015年安保法把部分集体自卫权写进去,但启动条件多、门槛高,实操要过一串程序。台海若突发高强度状况,窗口只有小时级别,日本这套流程跟不上节奏,冒然介入不现实。 再看近年的现场情况。2022年8月环台演训时,日方通报有多枚弹道导弹落入其专属经济区,2024年“联合利剑—2024A”演训又把海空活动拉到高密度。这种强度意味着外部平台靠近就要面对全天候跟踪与拦阻,日本自卫队不具备随时介入的条件。 装备层面看,日本在加码没停:F-35A/B计划总数超过百架,Type 12反舰导弹正在延程,远程打击还准备接收“战斧”,最快也得从2025年起分批到位。问题在于,台海周边是高压环境,单项升级不等于可用,体系融合、指挥链路、实时目标获取都要打通。 海上力量对比更直接。日本主力驱逐舰有“摩耶”“爱宕”等,防空水平不低;但对面是052D和055数量持续增加,近海密度更大、补给更顺畅。日本舰艇远离本土后,补给线拉长,抗压时间缩短,风险急速上升。 电磁与信息对抗同样关键。台海演训里,雷达压制、通信管制成了常规动作。日本在电子战平台上的投入不算多,若进入现场,多半要面对盲区与干扰。一旦信息不对称,行动只会越做越难。 再看空中活动频率。解放军东部战区常态化绕岛巡航,海空联动已经形成节拍。日本若把预警机、加油机压到第一线,持续时间和安全边界都很有限,稍有误判就可能触发擦碰。 后勤是底盘。日本正在推进弹药储备和岛屿设施建设,但这是几年级别的工程。台海若临时升温,短时间内难以形成稳固保障。把人和装备推到前面,后面跟不上,就会出现断点。 把这些拼在一起,就能看清现在的选择。对日本来说,降低语调、保持沟通,是眼下能把风险降到最低的做法。把“有事”挂在嘴上,既不增加筹码,也不改善现场处置,只会让情况更难控。 台海问题的外部介入门槛极高,任何试图在高强度环境下插入的动作,都要先回答“怎么安全来、怎么完整走”的现实问题。没有充分准备和明确边界,轻率介入只会把风险扩大。 把话收住、把沟通做实,才是当下应有的态度。把精力放在降温与避免碰撞上,比在公开场合放重话更有效。这不是退缩,而是基于条件的冷静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