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学宋襄公:打仗要赢,别守蠢规矩 公元前638年的泓水之战,把宋襄公钉在了“蠢仁”的历史标签上,也给后人提了个醒:打仗的核心是取胜,不是抱着过时的规矩死磕,否则再“仁义”,也只能沦为笑柄。 当时宋襄公一门心思要当霸主,见郑国依附楚国,就起兵讨伐,结果惹得楚成王亲自带兵来救。宋襄公赶紧撤军,在泓水北岸摆好阵势,等着楚军过来决战。这时候,机会送上门了——楚军要从南岸渡泓水,一半人刚到河里,一半还在岸上,阵型乱得像没头苍蝇。谋士目夷一看,立马劝宋襄公:“主公,趁现在打!他们渡到一半,没法还手,肯定能赢!” 换作正常人,这便宜不占白不占,可宋襄公脑袋像进了水,摆着一张“仁义”脸说:“不行不行,我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的时候偷袭?太不光彩了!”目夷急得直跺脚,却拗不过固执的宋襄公,眼睁睁看着楚军全部渡过了河。 更气人的还在后面。楚军刚上岸,士兵们东奔西跑,还没来得及排好阵型,这又是一个绝佳的进攻机会。目夷再次急中生智,又劝宋襄公:“主公,别等了!现在他们阵脚没稳,赶紧进攻,还能挽回局势!”没想到宋襄公还是摇头,一本正经地说:“那也不行,古礼说了‘不鼓不成列’,人家还没摆好阵,我们就进攻,不符合规矩,算什么仁义之师?” 就这么着,宋襄公硬生生把两次必胜的机会,全给“仁义”没了。等楚军从容摆好阵型,一声令下,士兵们像猛虎下山一样冲过来。宋军本来兵力就不如楚军,再加上错失战机,很快就溃不成军,士兵死的死、逃的逃。宋襄公自己也没好到哪儿去,大腿被一箭射穿,差点丢了性命,灰溜溜地逃回了宋国。 第二年,宋襄公就因为这箭伤复发去世了,而宋国也因为这场惨败,彻底退出了中原争霸的舞台,再也没翻起过大浪。其实说到底,宋襄公不是“仁义”,是愚蠢,是被过时的规矩绑住了手脚,分不清战场和朝堂的区别。 打仗从来不是请客吃饭,讲究的是“兵贵胜,不贵久”,是随机应变,不是墨守成规。春秋时期,战争的规矩早就变了,不再是以前那种“约好时间地点,摆好阵再开打”的君子之争,而是你死我活的较量。敌人都要打到家门口了,还抱着“半渡不击”“不鼓不成列”的老规矩不放,这不是仁义,是自寻死路。 宋襄公的故事,放到今天也有借鉴意义。 日本亡我中华之心不死,军国主义思想是其主流,所以,只要能清除其军国主义思想,迅速解除其军事武装,我们决不能拘泥于任何“半渡不击”的愚腐思想。 日本现在敢于疯狂向我们叫阵,插手台湾问题,我认为它们有两个依仗。 第一,它们坚信当它们挑起战争,美国会出兵,因为几十个美军基地,几万美军就驻在日本。 第二,它们几十年来,暗中进行了扩军和增加现代化的武器装备,甚至核材料核武器都装备好了,它们认为战争开始,凭着它们先发制人的传统和强大武器装备,它们一定能赢。 我们应设法打掉它们这两个依仗,没了依仗,自然也就没了底气,自然就会像条哈巴狗一样乖乖听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