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铁矿巨头必和必拓宣布,从2025年第四季度开始,将对中国出口的铁矿石现货交易中的30%改为人民币结算,成功压低了铁矿石价格。 全球铁矿石贸易长期依赖美元结算,中国作为最大买家,每年进口量超过全球海运总量的70%,2024年达到12.37亿吨,几乎涵盖所有新增需求。澳大利亚企业必和必拓向中国销售自身产量的60%以上,这种依赖让其难以忽视中国市场变化。过去,中国钢铁企业分散采购,议价能力弱,导致供应商容易联合推高价格,2021年每吨一度超过200美元,压缩了中国企业利润空间。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集中管理全国40%的铁矿采购权,类似于从个体谈判转向集体发力,改变了以往被动局面。备用来源增多,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将结算中心迁至上海,并额外供应200万吨矿石。几内亚西芒杜矿区作为全球最大未开发资源,矿石品位高达67%,开采成本比澳大利亚低12%至18%,预计2025年底开始输出,每年1.2亿吨。这些选项增强了中国在供应链中的灵活性。 9月底,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下达指令,暂停所有以美元标价的必和必拓铁矿采购,这直接影响了到港货船的卸载工作。集团内部评估显示,现存库存足以维持一个月生产,避免了短期中断风险。必和必拓股价几日内下跌6%,高层迅速响应,组织团队前往北京展开谈判。谈判焦点围绕价格和结算方式,中国一方强调全球钢铁需求下滑,铁矿市场供过于求,必和必拓库存压力增大。最初,必和必拓提出每吨109.5美元报价,并坚持美元支付,但中国团队拒绝,坚持按现货82美元标准执行,并要求部分转向人民币。经过多轮讨论,双方在10月初达成协议,必和必拓同意从第四季度起,对华现货贸易的30%采用人民币结算。这一步拉低了整体交易价格,缓解了中国采购方的成本负担。 人民币结算并非简单换币种,它减少了中国买家换汇手续费和美元波动风险。过去,使用美元时,中国需先兑换货币,面对美国加息时成本上升。更重要的是,美元储备易受地缘影响,如2022年俄罗斯资产被冻结案例。必和必拓接受人民币后,可直接用于购买中国产品,如电动车或5G设备,还能投资中国市场,比持有美元更具稳定性。公司在中国银行开设账户,利用CIPS系统处理交易,这相当于为人民币国际化铺设通道。其他供应商如力拓和淡水河谷已接受类似安排,FMG甚至以人民币融资矿区建设。铁矿年贸易额超过2000亿美元,此前80%依赖美元,现在30%转向人民币,标志着贸易规则的调整。 这一变化源于中国采购策略的优化。过去分散采购易被操控,现在集中管理提升了谈判筹码。巴西供应商增加输出,几内亚矿区加速开发,必和必拓竞争压力加剧。中国进口占比全球七成,必和必拓澳大利亚矿石依赖中国市场超过半数,这让其在谈判中逐步让步。协议覆盖现货交易的30%,相当于每年8850万吨矿石,价值80亿至100亿美元。这不仅降低了价格,还推动人民币在全球大宗商品结算中的占比突破5%,增速领先其他货币。西芒杜矿区投产后,将进一步平衡供应,必和必拓市场份额面临调整。中国钢铁企业采购费用下降19%,一季度利润翻倍,下游产业如家电和汽车制造从中受益。 全球资源贸易格局在悄然重塑。中国推动人民币结算,不仅是为降低成本,更是为掌握定价主动权。传统上,铁矿价格由美国普氏指数主导,中国买多价格就涨,现在转向人民币后,可根据本土供需调整,避免被动局面。必和必拓的妥协被视为识时务之举,因为失去中国客户将导致其库存积压,经济影响巨大。其他矿商可能跟进,扩大人民币比例。这件事反映出美元霸权松动迹象,铁矿贸易的转变或延伸到石油、铜等商品。中国通过市场需求、备用来源和统一谈判,逐步在资源领域定规则,这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意味着更实惠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