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回到家,妻子眼神冰冷陌生:“大叔,你找谁”?于敏转头看向身后,喉头哽咽:“你叫我大叔?” 于敏1926年8月出生在河北宁河芦台镇,家里靠父亲小本生意过日子。他从小爱看书,尤其钟情历史和诗词,对古代忠臣的事迹特别着迷。1944年他考上北京大学工学院预科,两年后转物理系,跟随几位有名教授学核物理,打下扎实基础。1949年毕业留校当助教,1951年拿硕士学位,同年进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攻原子核理论,和同事一起搞出相干结构模型,在国内填补空白,还发了多篇论文,渐渐在学术圈站稳脚跟。 1950年代中期,于敏在北京大学做讲师,上理论物理课,带学生做实验,日子过得稳当。1957年他娶了孙玉芹,俩人很快生下两个女儿,家庭生活简单有序。夫妻俩本打算一起学外语,争取出国进修的机会。那时候于敏已经参与国家几项科研,经验越来越丰富。1960年,国家核武器计划启动,他调入核武器研究院,第二年接手氢弹理论研究。从这开始,他离开教学岗位,进入严格保密状态,生活完全变样。他带团队算海量数据,设计模型,推进技术,尽管没出过国,靠自学赶上国际水平。 于敏工作起来特别拼,基地环境差,他常在极端天气下采集样本,身体吃不消,但坚持下来。早期研究阶段,他提出新思路,帮团队避开弯路。中国核技术起步晚,面对国外封锁,他和同事从基础抓起,逐步构建理论框架。他的贡献主要在氢弹设计上,简化结构,提高效率。整个过程他低调行事,身份长期保密,直到晚年国家公开表彰。 1962年,于敏获准短暂休假回北京。那时他投入氢弹项目已超过一年,戈壁基地低温达零下三十多度,他爬百米铁塔取空气样本,风沙吹得脸生疼,手冻僵。实验室用算盘和手动计算器处理数据,他连续几天不睡,眼睛红肿。有次累倒,同事抬去医务点打针,醒来接着干。身体衰老快,头发白了,脸瘦削,皮肤粗糙,本该四十出头,看起来五十多。回京前他洗脸刮胡子,换衣服,想淡化痕迹,但变化太大。 列车到北京站,于敏背包步行回家。推门进客厅,光线暗,孙玉芹忙家务,抬头见身影,目光警觉,以为陌生人,问找谁。于敏转头看身后没人,喉咙发紧,回问叫大叔。孙玉芹细看认出,惊讶落泪。拉他进屋,摸手责备变样大。于敏坐下来抱女儿,大女儿记忆淡,叫叔叔。他忍着说工作忙,孙玉芹不追问,端饭让他吃。饭后对坐,他见妻子皱纹多。那晚讲基地沙尘,孙玉芹握手说家她管,让他专注。休假几天,他又走,留空白。 孙玉芹独自管家,1958年冬夜生二女儿,痛得厉害,把大女儿托邻居,雪地独行去医院。街空雪深,她一步步挪。平时上班带孩,用绳拴婴儿身边,抽空照看。一次家属活动,其他人抱怨辛苦,她起身说后方顶住前方,大家坚强。那年于敏借120元买零件,写欠条,孙玉芹给钱,不提还。他的身体在劳累中损耗,回家苍老,导致误认。 于敏在基地继续计算,数据堆积如山,他手动验证公式,调整参数。孙玉芹家务外还上班,孩子教育一肩挑。夫妻间联系少,工资寄回,人影无。于敏偶尔看全家照,手指划桌面。孙玉芹收欠条,藏起一辈子。环境恶劣让他早衰,那次回家成标志。 项目推进,于敏领团队优化氢弹设计,处理材料结构问题。1964年中国首颗原子弹爆,为氢弹打基础。他析数据,改模型,加快步。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升蘑菇云,第一颗氢弹成,技术大进。孙玉芹从报知,虽不明丈夫角色,但释然。于敏保密至1988年,身份渐开。 1999年,国家表彰“两弹一星”功臣,于敏得章,家人首知成就。他拒“氢弹之父”称,说集体功。晚年体弱,住院多。2012年孙玉芹心脏病去,于敏守灵哭,自责陪少。2019年1月16日,他北京医院走,93岁,国家悼,授最高荣。

用户14xxx31
共和国脊梁[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