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日一有冲突的时候,在中国的日本人没听说抢着回日本的,起码表面上看,依然该

洞察观史 2025-11-18 18:46:41

为什么中日一有冲突的时候,在中国的日本人没听说抢着回日本的,起码表面上看,依然该干嘛干嘛? 中日一有摩擦,不少人都会留意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咱们这儿的日本人,没听说谁急着买机票回日本,该上班上班,该去菜市场买菜还去买菜,跟平时没啥两样,这事儿看着普通,其实藏着不少门道,不是表面看着那么简单。 咱先从最实在的钱袋子说起,在华的日本人里,一大半都跟日本企业绑在一起,像松下、丰田这些大公司,在咱们这儿有工厂有研发中心,不少日本人是技术骨干或者管理层,他们的工作跟中国的产业链缠在一起,拆都拆不开。 中国日本商会2025年8月发的调查报告里写着,超过半数日本企业都打算“增加或维持”在华投资,还把中国当成“最重要的市场”,企业不撤,员工哪儿有理由慌着走?总不能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回去喝西北风吧。 就说松下集团,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同时还是中国日本商会会长,他2025年11月接受采访时就说,“忽视中国市场就会在全球败北”,他们公司不仅不撤,还在扩大研发中心,从咱们这儿3000多家企业采购零件供应全球,你说这种情况下,松下的日本员工能走吗? 除了工作,收入也是个硬骨头,本间哲朗自己都承认,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和速度全球领先,在华日企员工的收入比在日本本土平均高不少,放着高薪工作不做,非要回日本拿低工资,这不符合正常人的想法啊。 有人可能会说,大不了辞职回去找工作呗,这话可太想当然了,日本年轻人失业率常年不低,中年人想换份好工作更难,在华日企的管理层回日本,说不定只能坐办公室打杂,换谁都得掂量掂量。 再说说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在华日本人不是刚来一两年,是住了十年二十年的“老中国通”,孩子在这儿的国际学校上学,楼下早餐摊的老板都知道他爱吃甜豆浆,邻居大妈还会送他自己腌的咸菜。 本间哲朗1987年就跟着松下进中国了,到现在快四十年,他自己都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从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待到快退休,这儿早就跟家乡没区别了,突然让他回日本,反而像个外乡人。 更关键的是咱们这儿的环境让人放心,就算有摩擦,咱从来不会把账算到普通老百姓头上,2012年那回摩擦最厉害的时候,公安部门还专门加强了日本人聚居区的巡逻,没出过一起针对普通日本人的过激事儿。 咱们这儿的营商环境也给足了安全感,2025年2月出的《稳外资行动方案》直接取消了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去年11月还对日本试行免签,本间哲朗说这些政策让日企看到了诚意,这种确定性在别的国家可不好找。 有人可能会抬杠,这是不是装出来的?其实真没必要,装一天两天行,装十年八年不可能,再说真要是慌,早就让老婆孩子先回去了,可数据显示在华日本人的家属随行率高达八成以上,这要是没安全感,谁敢把全家都带来? 咱身边要是有日本朋友就知道,他们聊起在华生活,说得最多的就是“方便”“踏实”,买东西手机一扫就行,晚上出门散步也不用怕,这些日常的舒服劲儿,比啥都重要。 你不妨想想,要是你在外地工作十几年,有稳定的收入,熟悉的朋友,舒服的生活,就因为老家和工作地有点摩擦,会立马打包回去吗?估计没人会这么冲动吧。 其实这事儿的本质,就是经济和生活早就深度绑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一句摩擦就能拆开的,本间哲朗常跟员工说“中国成本就是全球成本”,这话反过来也一样,咱们的市场也早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互相需要的关系,比空喊口号管用多了,毕竟日子要过,工作要干,谁也不想跟好日子过不去,你说是不是这个理?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身边的日本朋友都是啥状态? 参考信息: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2025-11-01中国日本商会会长:我常告诉员工,要做到中国成本、中国速度、中国模式

0 阅读:0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