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来消息! 高盛最新警告:日本财政面临沉重风险。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日本经济,执政党准备了一套高达17万亿日元(1.11万亿人民币)的刺激方案,想通过这一招数来刺激消费、投资和企业生产等,进而实现经济复苏。 这笔看似震撼的救市资金,背后是日本早已不堪重负的财政账本。IMF最新数据显示,2025财年日本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已达233%,总额近8万亿美元,债务利息支出就占了年度预算的近四分之一。高盛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市场已经开始担忧日本可能放弃财政平衡承诺,长期国债收益率正逼近17年新高。 回顾两年前的2023年,日本曾推出过规模相当的17万亿日元刺激计划,核心是减税和生活补贴,当时目标三年平均GDP增长1.2%。可现实狠狠打脸,2025年三季度日本GDP环比萎缩0.4%,按年率算降幅达1.8%,六个季度来首次负增长,消费、出口双双哑火。 日本经济的病根早已深入骨髓。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飙升至29.58%,每1.9名劳动年龄人口就要抚养1名老年人,劳动力缺口未来可能突破1100W。消费市场持续萎缩,三季度个人消费环比仅微增0.1%,住房投资更是暴跌9.4%,民众捂紧钱袋子的背后是对未来的深深担忧。 外部环境的冲击更让日本雪上加霜。作为经济支柱的汽车产业,对美出口占总出口的18%,却遭遇美国关税重创,今年6月对美汽车出口额同比锐减26.7%。七大车企集体下调利润预期,合计缩水2.67万亿日元,产业链上下游裁员减薪的连锁反应进一步抑制消费。 17万亿日元的新方案依旧难逃“发债救市”的老套路。日本政府本就靠发债维持运转,新资金大概率仍需通过举债筹集,有经济学家测算,这可能让债务占GDP比重突破270%,未来偿还压力将彻底压垮财政。这种“借新还旧”的刺激模式,无异于饮鸩止渴。 更关键的是,这份方案依然没触及核心矛盾。无论是人口老龄化的刚性约束,还是产业对出口的过度依赖,亦或是企业投资意愿不足的通缩困境,都没有针对性的破解措施。短期补贴或许能让消费数据暂时回暖,但无法激活经济内生动力。 全球经济早已证明,没有结构性改革支撑的财政刺激难成气候。日本需要的不是一次次临时“输血”,而是打破人口、产业、贸易的恶性循环。延迟退休、吸引外籍劳动力、推动产业升级,这些才是走出低增长陷阱的关键。 经济复苏从来不是靠砸钱就能实现的,尤其对于债台高筑、结构失衡的日本来说,盲目扩大财政支出只会让风险越积越大。真正的救市,应该是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魄力,而非用新债务掩盖旧危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