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美国突然宣布了 美国政坛突然丢下一枚“炸弹”:凡是患有肥胖或慢性病的外国人,在申请签证时可能直接遭拒。 不是因为安全问题,也不是因为犯罪记录,而是因为他们“可能成为公共负担”,这事一出,瞬间引爆全球舆论场。 到底是为了节省开支,还是变相歧视?美国这波操作,怎么看怎么别扭。 这事并不是空穴来风,根据美国《政治》新闻网披露,签证官需要评估申请人是否患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因为这些情况可能意味着“高昂的长期医疗支出”,会对美国纳税人构成“潜在负担”。 换句话说,美国想利用这条新规,把“未来可能花医保钱”的人直接挡在门外。 而这一政策的“理论依据”,则来自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肥胖人群在医疗资源上的消耗更高,患慢性病的概率也更大。 听上去似乎有点道理,但问题是美国自己就不是“轻盈”的国家,美国成人肥胖率已经超过42%,也就是说,自己家还没减肥成功,先要对外人动刀?这逻辑,不禁让人皱眉。 把健康问题变成签证门槛,听起来像是在“筛选优质移民”,但动作一大,立刻踩进了歧视的雷区。 首先,美国签证系统本就存在不透明和主观性强的问题,而这项新规赋予签证官更大的自由裁量权。 可问题是,他们并不是医生,也没有设备能真正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很多时候,只能靠“目测”来判断申请人是否肥胖,一个人站在窗口,肤色、体型、气质,很可能就决定了签证的命运。 再说,肥胖并不总等于不健康,很多人虽然BMI超过标准,但工作能力强、经济条件好、完全不依赖公共资源。 可在这套逻辑里,他们就因为“看起来胖”,被一刀切掉,这不是“风险评估”,而是赤裸裸的标签化。 更讽刺的是,美国不少知名政客、演艺明星,自己也属于“肥胖人群”,如果按这套标准,他们自己恐怕也很难拿到签证。 表面上看,这项政策是为了“节省联邦医疗支出”,把有限的资源留给美国公民,但深一层来看,它其实是特朗普政府“限制移民”路线的延续。 从2017年起,美国就不断收紧移民政策,强调“美国优先”,这次把焦点对准健康问题,目标依旧没变,把“可能花钱的移民”挡在外面。 白宫发言人也不避讳,直接表示这是为了“让美国人优先享受联邦资源”,但问题是,真正造成美国医疗系统高负担的,是结构性问题,高药价、保险制度不平等等,而不是几个外国签证申请人。 想靠拒签“胖人”来缓解医保压力,无异于头疼医脚,说得难听点,这更像是甩锅:把国内失败的健康政策和社会问题,丢给外国人背锅。 这项政策可不只是关乎旅游签证,它适用于包括H1B在内的多种非移民签证,也就是说,哪怕是拿着高学历、技术过硬,准备去硅谷工作的工程师,如果被判定为“健康风险”,也可能被拒。 这对美国来说是双输,世界各国都在抢人才,而美国的优势正是它对人才的包容和吸引力。如果现在连健康都成了门槛,那些本来愿意来美国深造、工作的优秀人才,可能会选择别的国家。 更别说,那些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准备团聚的家庭,这一刀切的政策,影响的是无数普通人的命运。一个“看似合理”的健康标准,变成了阻断人生规划的墙。 这不是美国第一次在移民政策上“动手术”。从特朗普上任开始,“公共负担”这个词就频繁出现在政策文件中。 从限制低收入移民,到现在把慢性病也算进来,美国政府眼中的“理想移民”越来越像是“零负担、零风险、零瑕疵”的完美人设。 但真实世界不存在完人。任何人都有可能生病、有衰老、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一个国家的移民政策,建立在对“完美身体”的幻想上,那它终究会脱离现实。 更关键的是,美国社会内部的不平等和公共资源压力,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 用一个签证新规来“解决”,怎么看都像是政策偷懒,甚至是一种政治表演:用“我们管得住移民”来安抚选民焦虑,用“这些人会花你们的钱”来煽动情绪。 以健康为借口拒人于门外,不仅不科学,也不体面,美国如果真想管好医疗资源,就该从内部医改入手,而不是把责任推给外人。 让签证官靠目测判断谁可能生病,这种“拍脑袋”的政策,终究留不住人,也留不住信任。 世界在变,人才流动早已没有国界,一个国家的强大,从来不是建在拒绝上,而是建立在开放、包容和制度自信之上。美国想走哪条路,时间会给答案。 信息来源:美媒曝光:美国将拒绝肥胖外国人入境——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