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据媒体报道,日本前陆上自卫队幕僚长岩田清文发表了言论:如果中日之间发生持久战,日本需要效仿乌克兰,提前做好后勤准备。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种思路在日本并不适用。日本是一个岛国,全国的补给主要依靠海上运输,内陆空间有限,港口和仓储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一旦海上运输受阻,恢复将非常困难。 具体到能源方面,日本的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大部分的油气和粮食都需要从海上进口。如果海上通道受到威胁,燃料和原材料无法到达,工业产能将会受到影响,补给体系也将变得紧张。这与乌克兰的陆路通道是两回事。 拿陆路运输进行对比更加明显。虽然乌克兰的补给可以从波兰、斯洛伐克等方向通过陆路进入,但日本的周边都是海洋,海上护航的压力很大,港口安全成为首要问题。 再看储备和分散能力。乌克兰在将仓库和维修点分散到内陆方面做得很好,这使得它们更难以被彻底切断。然而,日本的工业和人口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如果油库或港口受到精确打击,补给链将会出现断裂点,恢复需要时间和资源。 此外,我们还要考虑民用运输能力。日本拥有大型航运公司,但民船转为军事运输需要进行改装、指挥以及港口持续运作。一旦关键港区受损,即使船队再多也难以高效地进行靠泊和卸载。 回到后勤消耗方面。乌克兰的大部分火炮弹药都可以通过外部持续补充,这得益于稳定的陆路运输。而日本如果设定持久战,就必须在岛上囤积多年量的弹药、燃料和备件,并保证分散存放与快速转运,这个成本和难度都是不小的。 同时,也要注意到港口修复、航道清理、交通重构等都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工作。有分析认为,一旦通道受阻,仅靠国内转运顶住的时间是有限的,节奏可能会被动。 回顾2011年东北地震的经验也可以看出问题:在交通受损的情况下,物资配送可能会出现延迟,民生和维持作业都将面临压力。军事后勤的难度只会更高。 日本的海上力量虽然强大,但持续护航大规模物资船队仍然是一个连续的消耗和调度难题。因此,不能简单地照搬其他国家的方案。 日本需要围绕海上通道、港口韧性、分散储备以及民船转为军用的细化流程来设计其后勤方案,而不是将陆路模型硬套在海上环境中。 中日两国之间的风险需要得到妥善管理,希望日方早日放弃军国主义思想,停止挑衅行为!稳定补给、生产和民生的链条才是真正的和平发展。日本政客 日本扩军备武 日本海上实力 防卫省自卫队 海上自卫队 朝日对话 战前遣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