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据媒体报道,俄罗斯能源部门突然宣布了,今年东线天然气继续提量,按既定节奏冲刺2025年既定目标。 这条消息把大家关心的点摆到桌面上:俄罗斯稳不稳、对中国影响大不大。我的结论很直白:别紧张,当前格局稳,关键通道在按计划往前走。 边境这条线先说清楚。中俄边境总长约4300公里,常年有序巡防和通关管理,公开记录里看不到大的突发情况,节点口岸运转平稳,这就是基本盘。 顺着边境往通道看,黑河公路桥和同江铁路桥在2022年相继投运,陆路通行能力明显上了一个台阶,跨境货运有增势。对比欧洲方向的复杂局面,中俄这条线的风险更可控,通行效率更高,这对双方都是实打实的利好。 能源这块数据更直接。海关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原油居首,供应稳定。天然气方面,东线自2019年通气后年年爬坡,2023年通过东线输送超过200亿立方米,目标是到2025年做到约38亿立方米级别的年度能力。对比其他方向的船运波动,管道的连续性更强,稳定性更高,能把基础量托住。 大家关心的另一条,就是经蒙古的那条新通道。据公开信息,这个方案还在推进,尚未最终落地,因此不宜把时间点说死。和已经在跑的东线相比,它更多是增量预期,不影响当前的供给结构,这个差异得分清楚。 把供气之外的备份也摆出来。沿海的接收站这几年持续扩容,LNG来源覆盖中东、大洋洲等多地,油气海运渠道常年在跑,来源不单一。和单线依赖的模式对比,现在的组合更分散,抗波动能力更强,这样一来,任何单点的变化都不至于掀翻整盘。 安全协作层面也有干货。公开画面里,海上与空中联合巡航每年都有,中俄在反恐、跨境执法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保持沟通与行动,这些都是把风险挡在前面的做法。相比缺乏协同的邻近区域,中俄的边防协作密度更高,稳定性也更足。 经贸的体量是另一条硬指标。2023年双边贸易规模创新高,增长趋势明显。体量大了,通道、结算、物流配套就越完善,日常运转越平稳。和体量较小、频繁变动的双边关系对比,这种规模带来的韧性非常关键。 再看短期风险的可控性。即便外界有对俄内部情况的各种猜测,现阶段对中国的关键影响点还是边境稳、能源稳、通道稳。这三条线都在既定框架内运行,短期波动不至于外溢到日常生产和民生。 把要点合在一起,就是两句话:中俄边境稳,能源通道稳;国内备份齐,来源不单一。信息都在公开渠道能对上,不需要情绪化揣测。 所以该怎么理解“俄罗斯稳不稳”这件事?按现实指标看问题。边境秩序、油气运行、通道能力、协作频率,四条线都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收个尾:别把可控的问题想成悬崖,中俄的合作在既有轨道里持续推进,中国的能源和安全底盘已经铺好,手里有余地,心里就不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