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这一次中日之间在台湾问题上的博弈,大概率不会演化成为军事上的直接对

史鉴奇谈 2025-11-18 14:11:48

11月16日,这一次中日之间在台湾问题上的博弈,大概率不会演化成为军事上的直接对峙和冲突。但它的结果是什么呢?中方的斗争换来了什么呢?在我看来,它恐怕是第1次中方深入地影响了日本内部的政治走向。   岸田文雄原本盘算着借台湾问题转移国内矛盾,没想到中国反手就把压力顶回他面前。日本政坛那些亲台派突然发现,这回北京根本不按常理出牌。中国驻日使馆直接点名批评某些议员“破坏中日根基”,这话搁在以前顶多算外交辞令,现在却像鞭子一样抽在东京的政治圈里。   自民党内部分裂的苗头其实早就有了。安倍派和岸田派表面上维持着合作,背地里都在盘算明年选举的席位。中国这次精准打击正好撞在枪口上——当亲台议员发现自己可能丢掉中国市场的支持时,态度立刻软了三分。日本经济界那些大佬更是坐不住,连夜给首相官邸打电话,生怕影响他们在华的上千亿投资。   东京电视台的晚间节目破天荒讨论起“中国红线”,这在以前根本不可想象。往常那些张口闭口“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评论员,现在也开始强调“需要谨慎应对”。这种舆论转向可不是自发形成的,背后是中国驻日机构连续半个月的舆论攻势在发力。   日本外务省内部流传出来的会议纪要显示,有官员直言“台湾问题比钓鱼岛更棘手”。毕竟钓鱼岛争端还能拿《美日安保条约》当挡箭牌,可台湾问题直接牵动中日贸易命脉。去年日本对华出口额高达1800亿美元,汽车和半导体材料就占了大头,这些产业可都是自民党的金主。   更让岸田头疼的是,中国这次把历史旧账翻了个底朝天。从《中日联合声明》到《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外交部发言人直接把文件原文拍在记者会上。那些曾经模糊处理的条款,现在被逐字逐句拿来对照,逼得日本官房长官在记者会上支支吾吾。   美国驻日大使倒是想出面调停,可发现根本插不上手。这次较量完全在中日双边框架里进行,华盛顿那些“印太战略”的说辞根本派不上用场。倒是东盟国家都在暗中观察,想看看东京会怎么应对北京的步步紧逼。   日本学术界突然冒出不少反思声音。东京大学某位知名教授在朝日新闻撰文,直言“日本正在失去战略自主”。这种观点放在两个月前肯定被骂“亲中”,现在却引发广泛讨论。就连产经新闻这样的右翼媒体,都开始提醒读者“要正视中国在东亚的存在”。   最明显的转变发生在经贸领域。原本计划在12月举行的“日台交流峰会”,突然宣布延期至“未定时间”。主办方给出的理由是“场地安排问题”,但知情人都清楚,这是日本经团联在背后施压的结果。三菱、丰田这些大企业早就收到中方合作伙伴的提醒:参与敏感活动可能影响商业合作。   岸田的支持率在这波博弈中又跌了三个百分点。内阁官房长官不得不出来灭火,强调“日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可这话刚说完,就有记者追问为何去年还曾有议员组团访台,搞得现场气氛十分尴尬。   中国的反制措施还在继续加码。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只是开胃菜,关键是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中方代表开始公开质疑日本的外交一致性。这种在多边舞台上的施压,让向来重视国际形象的日本政府如坐针毡。   冲绳当地媒体突然开始翻旧账,报道驻日美军基地的污染问题。这看似与台湾问题无关,实则切断了美国干预的跳板。没有冲绳作为支点,美军在台海冲突中就很难有效介入。这种地缘政治上的精准拆解,让防卫省官员连夜修改作战预案。   日本海上保安厅发现,最近在钓鱼岛周边巡航时,中国海警船的喊话内容变了。以前多是“该海域为中国领海”这类常规警告,现在则会强调“禁止介入中国内政”。这种话术转变明显是针对台湾问题设定的新红线。   曾经活跃的“日华议员恳谈会”突然沉寂许多。这个拥有280名议员的亲台组织,原本计划在年底推动“日台高级别对话”,现在连例行聚餐都取消了。某些骨干议员甚至开始对外放话,称“需要重新评估中日关系的重要性”。   现在自民党内部已经在讨论要不要调整对台交流指南。虽然最终方案还没出炉,但明确要设置“更严格的红线”。这种自我约束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毕竟日本政界长期把台湾当作牵制中国的筹码。   中方这次出招改变了游戏规则。以前都是日本通过打“台湾牌”来试探中国底线,现在完全反过来了。中国直接在日本内部培养出制约力量,让那些想搞事的人在自己家里就受到掣肘。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确实让东京措手不及。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