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交部提醒中国公民“避免前往日本”,上海浦东机场赴日的中国游客还排起长队? 今年以来,日本的社会治安状况不佳,发生了多起针对中国公民的违法犯罪案件,而且有些案子迟迟没破。 日本领导人近期发表的涉台挑衅言论,严重伤害了中日交流的氛围,这可能导致对华的政治敌意,转化为社会层面针对普通中国人的歧视或骚扰,给在日公民的人身安全带来重大风险。 很多人,尤其是自由行旅客,他们的赴日行程可能早在几个月甚至半年前就规划好了,机票、酒店都已付款,假也请好了,对于他们来说,取消行程意味着直接的经济损失和时间成本。 虽然国航、东航、南航等主要航司都推出了免费退改签政策,但酒店、当地交通、预订的体验项目等,退改起来依然麻烦,甚至可能无法退款。 很多旅客会评估风险,觉得“政治是政治,旅游是旅游”,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游客,短期旅行遇到极端事件的概率很小。 如今去日本的中国游客,跟十年前已经完全不同,过去大家印象中的“爆买”团,现在已经不是主流,根据日本观光厅的数据,2024年团队游客的占比只有大约11.9%。 现在的主力军,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以及家庭出游,他们中重复访日的比例非常高,2023年就超过了40%。 这些人对日本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追求深度文化体验,比如去泡温泉、体验茶道、穿着和服在古都漫步,或者是去动漫影视的取景地“朝圣”。 他们不再扎堆于东京、大阪的“黄金路线”,而是深入到北海道、九州、东北等更小众的地方。 官方的“避免前往”是一种强烈的政治信号和外交反制手段,主要针对的是日本政府。 通过影响旅游和留学这两个中日民间交往的支柱,向日方传递明确信息:在核心利益问题上,我们有的是牌可以打。 这个警示的直接冲击对象,其实是依赖中国游客的日本旅游业,据日本智库估算,如果中国游客大幅减少,可能导致日本GDP减少0.36%,经济损失高达2.2万亿日元。 对于普通民众,这种提醒更多是“建议”而非“强制”,虽然旅行社的跟团游业务受到了巨大冲击,退团率有的超过六七成,但对于庞大的自由行群体,最终的选择权还是在个人手中。 当两国关系紧张时,政治氛围的恶化会实实在在地传导到社会层面,普通人完全可能成为受害者,安全提醒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现实风险评估的审慎判断。 机场的长队,或许只是政策传导“时差”中的一个瞬间剪影,随着信息的充分扩散和潜在风险的暴露,这股“赴日潮”很可能会迅速降温。 出门在外,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在享受异国风情的同时,对潜在的风险保持一份警惕,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成熟公民的表现。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