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将对任何与俄罗斯有商业往来的国家实施制裁! 彭博社报道,特朗普宣布,共和党人正在推进一项法案,将对任何与俄罗斯有商业往来的国家实施制裁。 11月,特朗普政府一纸“对俄制裁升级令”再次搅动国际局势,拟对任何与俄罗斯有商业往来的国家实施严厉制裁,购买俄能源的国家进口商品或面临高达500%关税,伊朗也可能被纳入制裁名单。 这记“经济重拳”看似突然,实则暗藏美国战略棋局的多重算计,更与美方此前“制裁已达极限”的表态形成戏剧性反差。 追溯事件源头,美国对俄制裁的“极限”之说曾是官方口径,10月,美国务卿刚宣称对俄制裁已“触及天花板”,强调将聚焦现有措施执行及打击俄“影子舰队”。 然而不到一月,特朗普便支持共和党推进新法案,将制裁范围从企业延伸至国家,从能源扩展至全领域。 这种“自我打脸”的背后,是美国对俄战略焦虑的升级,俄乌冲突持续三年,俄能源出口虽受制裁影响,却通过“影子舰队”和第三方转口维持收入,而美方发现单靠企业制裁难以彻底切断俄资金链,这才将矛头转向与俄合作的国家。 新制裁的“杀伤力”远超以往,500%关税的“天价惩罚”若落地,将直接推高全球能源价格,依赖俄能源的欧洲国家首当其冲。 以德国为例,其20%的天然气进口曾依赖俄罗斯,若遭美制裁,工业成本将暴涨,汽车、化工等支柱产业或面临停产危机。 而伊朗若被纳入名单,中东局势将更趋复杂,伊朗作为俄盟友,其石油出口本就受美制裁压制,如今再遭“连坐”,恐引发地区能源市场动荡。 更耐人寻味的是,此举与美国“盟友优先”政策形成矛盾。欧盟多国虽配合美对俄制裁,却也暗中与俄保持能源合作以保民生。 美方此举无异于对盟友“捅刀”,可能引发西方阵营内部分裂,正如欧洲议会前议长所言:“美国用制裁大棒逼盟友选边,最终只会让欧洲更坚定能源自主之路。” 1980年代美对日半导体制裁曾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但也埋下日美贸易战隐患,2018年美对伊“石油禁令”虽短暂压低油价,却让中俄等国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此次对俄制裁升级,或再次印证“制裁是把双刃剑”,既伤敌,也伤己,更可能让他国加速“去美元化”进程。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更需清醒认识,单边制裁解决不了问题,对话与合作才是正道。 当某些政客沉迷于“制裁竞赛”时,世界需要的恰恰是“破冰”的智慧与勇气。 历史终将证明:以制裁为剑者,终将被剑所伤,以合作为桥者,方能通向共赢。 当美国选择以制裁树敌时,它播下的或是更多冲突的种子;而当世界选择以对话破局时,才能收获和平的果实。 信源:参考消息——《特朗普:对俄新制裁措施或同时影响伊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