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隋唐拼尽全力也要灭高句丽?看今日日本,竟与历史惊人相似!在中国古代史的壮阔画卷中,有一场战争延续两朝,那就是隋唐两朝四代帝王(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不惜耗费国力、接连用兵,执意要平定东北的高句丽政权,成为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很多人疑惑,高句丽作为中国古代东北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何能让盛世隋唐如此“念念不忘”?乃至性格软弱的唐高宗一提高句丽也如同打了鸡血,喊出“为子孙后代计”?这场跨越数十年的征战,绝非帝王好战,而是关乎当时国家安危、制度稳定必然抉择,隋朝打高句丽耗尽国力,而唐朝依然无惧无畏。有趣的是,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更会发现,今日日本的诸多行径,竟与当年的高句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捍卫朝贡体系,宗藩制度不容挑战,而高句丽严重破坏东北这个制度的威信。从汉城开始,到隋唐时期,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朝贡体系已然成型,周边政权通过遣使朝贡、接受册封,形成了稳定的外交与文化秩序,这也是当时唐朝维护安全和彰显国力的重要基石。而高句丽却屡屡打破规则,它不仅拒绝接受隋唐的正式册封,还暗中联络百济、新罗等国,试图构建以自身为核心的区域势力,甚至拦截其他国家赴华朝贡的使节。这种对宗藩制度的公然挑衅,直接动摇了隋唐王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对于志在维护大一统秩序的隋唐帝王而言,若放任高句丽分裂朝贡体系,必将引发连锁反应,因此平定高句丽,本质上是捍卫东亚秩序的必须之战,否则小国扰边成本更大。二、解除军事威胁,东北边境的隐患不容做大。高句丽虽地处东北一隅,却极具军事野心与实力。它效仿中原王朝建立了完备的军政体系,占据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北部的险要地势,修筑了大量坚固城郭,军队战斗力较好。更危险的是,高句丽不断扩张领土,向北与突厥暗中勾结,向南挤压新罗、百济的生存空间,形成了对隋唐东北边境的直接威胁。隋文帝时期,高句丽就曾派兵袭扰辽西地区,唐太宗贞观年间,高句丽更是扣押唐朝使者、侵扰边境村寨。对于隋唐而言,这个日益强大的“邻居”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若不及时铲除,待其羽翼丰满,必将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存在和突厥形成东西两翼对隋唐的夹击态势。三、对其公然挑衅的回击,大国尊严不可侵犯。高句丽的嚣张,远不止于军事与外交层面,更在于对隋唐王朝的直接羞辱与挑衅。隋炀帝时期,高句丽国王高元先是遣使称臣,随后又突然反悔,拒绝入朝觐见,甚至斩杀唐朝派去的劝和使节;唐太宗时期,高句丽更是联合百济进攻唐朝的藩属国新罗,还公然宣称对唐朝“不服王化”。这种反复无常、蔑视大国权威的行径,对于注重尊严与体面的隋唐帝王而言,是绝对无法容忍的。正如唐太宗所言:“高句丽欺我大唐太甚,若不讨之,何以服四夷?”。所以,这场征战,既是维护边境安全,更是回应挑衅、捍卫大国尊严的必然选择。四、推进国家历史疆土统一,扫清边疆分裂隐患。从历史渊源来看,高句丽政权的核心区域辽东半岛,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纳入中国版图,是中原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中原战乱,中央政权对东北地区的管控减弱,高句丽才得以趁机崛起并割据一方。对于隋唐而言,实现国家完全统一,不仅是中原地区的整合,更包括收复辽东、平定边疆分裂势力。高句丽的割据,本质上是对中国统一大业的阻碍。因此,平定高句丽,是隋唐王朝实现大一统格局的必经之路。五、历史照进现实,今日日本恰似当年高句丽,破坏东亚秩序,损坏中国大国威严。当年高句丽破坏东亚朝贡体系,今日日本则联手美国,不断破坏中国主导的东亚产业链体系,试图联手美国遏制中国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当年高句丽存在勾结突厥、威胁中原安全,今日日本则抱紧美国大腿,在亚太地区频繁开展军事演习,扩充军备、部署中程导弹,对中国东部沿海安全乃至首都构成直接军事威胁。当年高句丽存在阻碍中国统一大业,今日日本则在台海问题上频频越界,公然支持“台独”分裂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破坏国家统一。当年高句丽联合周边势力搅动地区安宁,今日日本则伙同西方反华势力,在南海、东海等问题上制造事端,成为地区和平稳定的“搅局者”,严重损害中国大国威信。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历史也早已给出答案。当年的高句丽凭借一时强势,妄图挑战中原王朝的核心利益,最终在隋唐的持续打击下走向覆灭;今日的日本若执意沿着“对抗中国”的道路走下去,无视中国的核心利益与地区和平诉求,终将重蹈高句丽的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