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裂了! 德国总理默茨近日公开表示,绝不会允许由中方生产的组件进入德国未来的6G网络建设中来。 这个表态一出,不光国际科技圈炸了锅,连德国本土的运营商都坐不住了。在全球6G竞速的关键节点,放着技术成熟、专利领先的合作伙伴不用,反而硬生生把大门焊si,这种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更不符合基本的市场规律和技术逻辑。 全球6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已经突破8万件,中国企业的占比高达42.3%,连续三年稳居世界第一。华为、中兴这些中国企业,光在太赫兹通信、空天地一体化这些核心领域的专利占比就超过45%,远超诺基亚、爱立信等欧洲厂商。换句话说,未来德国要搞6G,绕不开中国的核心专利,这不是政治口号能改变的技术现实。 德国自己的通信网络现状更能说明问题。目前德国8.2万个移动通信站里,一半都搭载着华为设备,华为在德国5G无线接入网的市场占比高达59%。德国电信三分之二的无线接入网、沃达丰55%的网络都靠华为支撑,这种深度绑定不是说换就能换的。 要替换这些设备,德国得先掏出真金白银。巴克莱银行测算,仅直接替换成本就高达2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近200亿元,相当于德国年度基础设施预算的12%。这还只是硬件费用,后续的网络调试、人员培训、停机损失等隐性成本,更是一个无底洞,最终还是要德国纳税人买单。 更让人揪心的是工期和风险。德国铁路公司测算,仅替换旗下900个华为基站就需要4亿欧元,工期长达5到6年,期间高铁晚点率会上升15%。整个德国的替换规模是其数倍,意味着未来好几年,德国的通信质量、物流效率都要受影响,这哪里是追求“数字主权”,分明是在自断臂膀。 英国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当年英国禁用华为后,额外耗资31亿美元,5G建设直接推迟2到3年,网络中断率飙升40%。而德国对华为设备的依赖度比英国还高,替换难度和风险只会更大,难怪德国电信CEO早年前就吐槽,强行替换纯粹是自找麻烦。 默茨一边喊着要摆脱中美依赖,一边拉着法国搞欧洲自主,可现实根本不给他留退路。欧洲的诺基亚、爱立信就算满负荷生产,也只能满足六成左右的替换需求,剩下的缺口找谁补?总不能让通信网络变成“半成品”吧。 6G技术本身就不是某个国家能单独搞定的,它需要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力。中国早在2018年就启动6G研究,如今已完成第一阶段技术试验,形成超300项关键技术储备,研发投入占全球41.2%。这种系统性领先,是靠真金白银和科研人员的心血换来的,不是靠政治操弄就能否定的。 默茨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是德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完全脱钩根本做不到。中德在汽车、机械等领域的产业链深度绑定,而6G恰恰是赋能这些产业的关键基础设施。现在在6G领域搞“技术隔离”,最终只会让德国企业在数字转型中落后于人。 通信技术的核心是互联互通,不是划地为牢。把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用“安全风险”当借口搞排他性合作,本质上是对市场规律的漠视,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中国始终敞开合作大门,因为我们坚信,技术无国界,只有携手共赢,才能让6G真正惠及全球民众。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德国本应凭借自身的科技实力和工业基础,在6G领域大展拳脚。然而,默茨这一短视的决定,无疑是给德国的6G发展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德国企业界也对此忧心忡忡。众多依赖先进通信技术的德国企业,如汽车制造巨头们,正积极推进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前沿技术,6G的高速稳定网络是这些技术落地的关键支撑。若德国执意将中国企业排除在外,这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必将受阻,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也会大打折扣。德国的科研机构同样对此深表担忧。科研工作离不开高速稳定的网络支持,尤其是在进行跨国科研合作、大数据分析等项目时,6G网络的低延迟、高带宽特性至关重要。德国科研机构若无法使用中国成熟的6G技术组件,科研效率必然降低,可能错过许多国际科研合作的机会,阻碍科研成果的产出。 而且,德国的消费者也将成为这一决策的受害者。6G时代意味着更便捷的生活、更高效的服务,比如远程医疗、智能家居等应用都将依托6G网络实现。德国消费者原本有机会享受到这些先进的技术服务,可如今却可能因为政府的错误决策而延迟体验,甚至可能面临网络服务质量下降、费用增加等问题。 默茨政府的这一表态,或许是出于政治考量,但却忽视了经济、科技和民生的多方面利益。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在科技领域相互依存,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德国应该认清形势,摒弃这种不切实际的“技术隔离”政策,重新回到与中国合作的轨道上来,共同推动6G技术的发展,让德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重拾优势,也让全球民众早日享受到6G带来的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