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华人发话:“现在中国若再战日本,撑不了14年”,看到这种说法我第一反应是,这完全搞错了方向。 关于“能撑多久”的讨论,本身就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认知陷阱。 它预设了一个错误的战场,让我们去争论一个本不成立的伪命题,而忽略了真正的核心——在现代战争体系下,对手资格的缺失。 据日本财务省最新数据,其2024年贸易逆差预计将再次突破10万亿日元,连续第四年巨额“放血”,这种经济状态还谈何战争支撑? 其实不是中国“能撑多久”,而是:今天的日本,还有“撑”的资格吗? 作为一个被海洋包裹的岛国,日本的地理条件就注定了它的命门攥在别人手里——几乎所有关键资源都要靠进口,这种依赖性在和平时期尚且要小心翼翼,真到了战时就是致命的软肋。 先说说最核心的能源问题,这可是现代战争的血液,没有能源别说打仗,连基本的社会运转都维持不了。 很多人知道日本石油依赖进口,却不知道具体依赖到什么程度,所谓的97%早就成了老黄历,实际数据高达99%,本土连一滴原油都产不出来。 每年烧掉的石油里,八成以上要从遥远的中东运过来,剩下的这点零头才来自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国。 这就意味着,日本的石油供应线要横跨整个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间还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样的咽喉要道,真到了战时,这条线能不能保住都是个大问题,更别说稳定供应了。 更要命的是福岛核事故给日本能源结构带来的毁灭性打击。 事故之前,核电还能撑起日本能源供应的半壁江山,可事故后大部分核电机组被关停,日本只能转头投靠火力发电,一下子占到了全国发电总量的90%,其中液化天然气发电就占了近一半。 这波操作直接让原本就依赖进口的能源需求暴涨24%,光液化天然气的进口额就从3.5万亿日元飙到了8万亿日元,相当于硬生生多花了几千亿人民币买能源。 能源之外,粮食安全更是底线中的底线,民以食为天,连饭都吃不上的话,再强的军队也撑不住。 日本的粮食自给率常年徘徊在极低的水平,最新数据显示只有38%,也就是说超过六成的粮食都要靠进口。 别以为这只是数字,2025年日本米店倒闭潮已经给出了预警,为了稳定供应,日本政府分两次共释放出21万吨的储备大米,可还是挡不住大量米店倒闭的势头。 连作为主食的大米都要靠储备和进口勉强维持,真到了战时海上运输线被切断,储备粮撑不了多久就会告急,到时候别说军队,普通民众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这种情况下谈“撑14年”简直是天方夜谭。 再看看工业领域,这是战时武器装备生产的基础,而日本工业的命门恰恰是关键矿产资源的进口依赖。 就说稀土,这种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资源是制造导弹、雷达、电动汽车马达等关键设备的核心材料,17种稀土中的重稀土更是制造高性能钕磁体的关键,而全球重稀土的供应几乎全部来自中国。 日本为了摆脱依赖搞了多年“稀土外交”,又是给美国矿山投资,又是和澳大利亚企业合作,好不容易在2025年实现了从澳大利亚进口重稀土的突破,可实际效果呢? 澳大利亚矿山生产的镝和铽经马来西亚加工后运到日本,只够满足日本市场需求的30%,而且价格比直接从中国进口高得多。 东京财团的研究员早就指出,重稀土在中国之外生产需要极高的成本和时间,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干部也承认“今后5年左右仍将不得不依赖中国”。 这种对比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获得一种虚幻的优越感,而在于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安全根基,最终要建立在完整的工业体系、资源自给和社会韧性之上。 与日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南。 近年来越南通过大力推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其电力自给率显著提升,并在吸引高科技制造业方面展现出更强的能源韧性。 这表明,地理和资源禀赋并非完全决定命运,战略选择的远见同样至关重要。 除了稀土,日本制造汽车和钢铁需要的铁矿石、制造电子设备需要的铜矿石,进口依赖度都超过90%,没有这些资源,日本的工厂只能停工,武器装备更是无从谈起。 反观中国,石油、粮食、稀土等关键资源都有稳定的国内供应和多元化的进口渠道,本土生产能力更是覆盖从基础工业到高端制造的全链条,这种自给自足的能力才是战时撑持的核心底气。 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在最新报告中警告,日本日益增长的经济压力和人口老龄化,可能促使其在未来地区冲突中倾向于采取更具冒险性的“速战速决”战略。 这种脆弱性驱动的军事冒险主义,已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 现代战争拼的不仅是武器装备,更是持续的资源供应和完整的工业体系,而这些恰恰是日本最欠缺的,这样的国家,别说撑14年,能不能撑过14周都是个未知数。 我们不必活在别人的剧本里,也必须拥有随时能终结任何剧本的实力。 这种清醒与自信,或许才是我们面对这个变化世界最大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