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德多位领导人突然宣布了要与中国“保持距离”的口号。
把视线放到意大利,梅洛尼近期在对华议题上的声音明显降了,这是实打实的变化。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11月以来,德国总理喊“降低对华依赖”,法总统提“供应链自主”,英首相扯“价值观同盟”,可转头德国大众安徽工厂还在加产新能源车,法国欧莱雅忙着在华建研发中心……
最有意思的是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她曾经总把“对华强硬”挂在嘴边,现在倒成了“沉默的旁观者”,11月10日多家外媒都提她“对华议题声音骤降”,这不仅是战略转向,更是把“政治表演”和“生意算盘”分得门清。
11月15日,彭博刚曝欧盟要搞“强制清退华为设备”,把非强制性提醒升格为法律要求,还绑定“全球门户”资金计划逼成员国站队,看着架势挺凶,可实际执行全是“打折扣”。
瑞典、丹麦这些小国跳得欢,可德国、法国压根没动真格,德国联邦数字与交通部,11月8日还在说“评估未完成,暂不限制”,法国电信运营商Orange私下透露,“换设备要花20亿欧元,至少拖到2027年”。
德国联邦统计局11月10日的数据表明,1-8月德国对华出口同比降11.3%,汽车、机械这些核心品类跌得更狠,奔驰在华销量跌18%,宝马跌11.2%,就奥迪靠合资才涨13.5%,要是真跟中国“保持距离”,德系车的饭碗都得砸。
法国更离不开中国市场,欧莱雅前三季度在华营收涨12%,占全球份额28%,总统喊着“自主”,企业早把研发中心建到了上海,这种“政客喊口号,企业忙赚钱”的分裂,说白了就是表演给美国看。
梅洛尼的“从硬到哑”,才是把“利益优先”的底牌亮得最透的。
这位曾经的“强硬派”,2024年7月就悄悄带队访华,带着汽车、航空行业代表签合作,还说中国是“重要对话方”,当时就露出了软化的苗头。
现在英法德喊得震天响,她反倒沉默了,这不是胆小,是算清了意大利的家底。
意大利的陶瓷、高端制造、奢侈品全靠中国市场,景德镇“丝路瓷行”活动6月刚在罗马办过论坛,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当地陶瓷企业订单涨了15%。
更关键的是,意大利要是跟着英法德硬来,就得跟着清退华为设备,可华为在意大利的5G基站占了40%,换诺基亚、爱立信不仅成本涨30%,还得停网调试,老百姓得骂街。
梅洛尼心里清楚,前两年跟着美国搞“新疆棉”抵制,意大利奢侈品销量跌了8%,现在哪敢真跟中国掰手腕,沉默就是最务实的选择。
欧洲政客的表演,本质是被美国架着走,又不敢真丢了中国市场。
美国逼着欧盟搞“去风险”,可欧盟自己的“全球门户”计划预算才几千亿欧元,还得靠中国市场的利润补贴。
数据显示,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后,对华出口增长23%,比没加入的国家多10个百分点,这种实实在在的好处,比美国的“口头支持”管用多了。
欧盟想拿“全球门户”跟一带一路抢市场,可非洲、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不傻,华为设备又便宜又好用,换设备要花冤枉钱,不少国家宁可放弃欧盟资金也不换。
外交部11月11日也表态了,强行拆设备会拖慢技术更新、造成经济损失,这话直接点中欧洲的痛处,没了中国的便宜设备和大市场,欧洲的数字基建和经济复苏全得泡汤。
那些觉得欧洲真要“脱钩”的人,是没看懂这“表演的套路”,政客喊口号能捞政治资本,讨好美国、安抚国内民粹;企业悄悄合作能赚真金白银,保住就业和利润。
德国大众在安徽的新能源工厂产能30万辆,巴斯夫湛江基地逐步投产,这些都是把生产线搬中国,既避关税又近市场,根本没一点“保持距离”的样子。
意大利的菲亚特克莱斯勒,刚跟中国电池企业签了10亿欧元订单,梅洛尼就算想硬,企业也得造反。
欧盟内部早分裂了,小国跟着美国起哄,大国忙着保利益,这种“同床异梦”的联盟,喊再多口号也没用。
这么看来,英法德的口号和梅洛尼的沉默,都是“利益算计”的结果。
没有哪个欧洲国家敢真跟中国“保持距离”,毕竟中国是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市场、资金、技术全是硬通货。
美国给的是“空头支票”,中国给的是“真金白银”,政客可以表演政治正确,但企业不能跟钱过不去。
梅洛尼的沉默,比英法德的口号更有说服力,生意归生意,政治归政治,真要砸了饭碗,再硬的口号也救不了。
这波表演结束后,欧洲还得回头找中国谈合作,毕竟谁也不会跟自己的钱包过不去。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