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一张嘴,菲律宾急了,历史条约变成自己的武器。   9月,在马尼拉的国际论坛

且听楚楚说 2025-11-17 17:41:52

高志凯一张嘴,菲律宾急了,历史条约变成自己的武器。   9月,在马尼拉的国际论坛现场,这位智库副主任没有选择惯常的学术讨论,而是直接抛出了一份1898年《美西和平条约》的原文,这份条约,被称为菲律宾版图的“出生证明”。   高志凯指着条约里“东经118度线”这一条,直指菲律宾的领土边界本就止步于此,黄岩岛、仁爱礁这些争议岛礁压根不在菲律宾法定范围内。   菲律宾如果坚持南海岛礁主权,那就等于否定了自己立国的国际条约基础,反之,承认东经118度线,则必须放弃对相关岛礁的主权声索。   这种“二选一”的困境,直接把菲律宾推到了法律和现实的十字路口,对于菲律宾来说,这绝不是简单的学术辩论,而是关系国家合法性的根本问题。   菲律宾的反应也很快。外交部紧急召见中国驻菲临时代办,严正抗议高志凯的言论是对菲律宾主权的“粗暴侵犯”。   小马科斯总统更在社交平台上公开表态,强调菲律宾对南海诸岛拥有“充分国际法依据”,不会因外部压力而改变立场。   国防部长甚至放话称要重新评估与中国的海上安全对话机制,誓言“捍卫国家尊严”。这种级别的集体反弹,足见高志凯发言的杀伤力。   不仅官方态度强硬,菲律宾的媒体和社会情绪更是迅速升温。   主流媒体用“红线论是对菲律宾的战争宣言”为标题,社交平台上“保卫菲律宾领土完整”的话题火速登上热搜,民众自发游行,焚烧高志凯的照片。   面对这样一场舆论风暴,菲律宾学界却难得地陷入了沉默,不少国际法专家私下承认,高志凯这套“条约法理”,确实是菲律宾在南海争端中最大的软肋。   “红线论”确实是一种以条约为武器的法理反制,众所周知,1898年《美西和平条约》、1900年《华盛顿条约》、1930年《英美条约》三份文件,都是西方列强为菲律宾划定领土的“国际契约”。   这些条约都明确规定,菲律宾的西部边界就是东经118度线。黄岩岛、仁爱礁,甚至整个南沙群岛的大部分,全部在这条线以西。   既要主张南海岛礁主权,又不敢否定建立国家的核心条约,这种两难现实让菲律宾在国际舆论和法律层面都处于被动。   中国外交部很快在例行记者会上表态,强调菲律宾领土范围是由包括《美西和平条约》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条约所确定,南沙群岛和黄岩岛“从未在菲律宾版图内”。   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官网也发布长文,详细引述条约原文,为高志凯的论述“背书”,中国已经开始主动利用西方主导的国际法体系,为自身权益提供法理支撑了。   其实,长期以来,南海争端的法理基础一直是博弈的核心,菲律宾2013年单方面提出南海仲裁案,就是试图用国际法来挑战中国的“历史主权”主张。   但高志凯这次故意回避“自古以来”的说法,转而用西方条约体系来反制,堪称“以西方之法,还治西方之身”。   此举还巧妙地将美国推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美国是《美西条约》的签署方,如果美国站在菲律宾一边支持对南海岛礁的扩张主张,就等于否认自己参与制定的国际规则。   这种战略分化,既是中国外交上的主动出击,也是对西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话语体系的有力回应。   既然菲律宾的法定边界止步于东经118度线以东,那么中国在黄岩岛、仁爱礁等岛礁的主权主张,就同时拥有历史和条约的双重支撑。   菲律宾在仁爱礁“坐滩”军舰、在黄岩岛持续挑衅,已经很难再用国际法为自己辩护。中国有了更充足的法理依据,也为未来的维权行动打下了基础。   面对这一局面,菲律宾其实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其对南海岛礁主权主张,主要靠“地理邻近性”和“国家安全需要”来解释,但这些理由在历史条约和国际法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更尴尬的是,菲律宾官方1994年曾承认黄岩岛不在本国条约领土范围内,这与现在的主张相互矛盾。   对菲律宾政府来说,小马科斯如果承认“红线论”,必然会被国内民族主义势力批评为“卖国”,政治风险极高。   但如果继续死扛,则在国际法领域愈发被动,甚至可能面临中国在国际法院的反诉压力,菲律宾的“立国条约”是自己国家合法性的根基,一旦动摇,后果难以想象。 菲律宾及其他声索国面临“选择性适用国际法”的质疑,既想用国际法来争取南海权益,又想规避对自己不利的条约约束,这种“双重标准”会越来越难以自圆其说。   说到底,南海争端最终拼的是规则和法律,历史一次次证明,谁能掌握更多的法理和证据,谁就能在国际社会赢得更多话语权。   而菲律宾,或许也该正视自己的历史与现实,避免被民族主义情绪牵着鼻子走,最终陷入更大被动。   未来的南海,注定将是规则与实力的双重较量,谁能掌握话语权,谁就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信源: 高志凯:我为什么必须当面向菲律宾强调“高志凯东经118度线”? 2025-09-25 观察者网

0 阅读:30
且听楚楚说

且听楚楚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