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基孔肯雅病毒中和抗体及作用机制研究获进展】基孔肯雅热归类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

谷枫科普 2025-11-17 16:54:45

【抗基孔肯雅病毒中和抗体及作用机制研究获进展】基孔肯雅热归类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蚊媒传播的人畜共患急性病毒性疾病。目前,全球已有两款CHIKV疫苗在海外获批,但仍缺乏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因此,在暴露后预防以及免疫受损人群治疗等方面依旧存在临床需求。而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从感染康复者体内成功筛选出两株高效中和抗体C34与C37,为应对这一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团队从一名康复者的外周血记忆B细胞中筛选获得了一组人源单克隆抗体,经系统评估后鉴定出C34与C37两株抗体。在体外实验中,这两株抗体表现出强中和活性;在免疫缺陷小鼠致死性攻毒模型中,无论是在感染前24小时预防给药,还是在感染后24小时治疗给药,均能显著缓解症状,并实现100%的存活率。为了阐明抗体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采用冷冻电镜与X射线晶体学技术,解析了抗体与病毒样颗粒及E1-E2异源二聚体的复合物结构。结果显示,抗体结合在E2蛋白的B结构域与A-B连接区域的关键表位,并涉及了E1残基,核心残基为D250与K252。而两株抗体在该区域的紧密结合,也展现了其高亲和力与强中和表型。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两株抗体通过三重协同机制发挥中和作用。一是附着阻断,通过在相邻刺突与Mxra8茎部产生位阻,降低VLP与阳性细胞的结合。二是构象限制,稳定E1/E2构象,抑制膜融合过程;三是颗粒交联,通过抗体在二、五重轴附近交联病毒颗粒限制其扩散。这种"受体阻断+融合抑制+颗粒交联"的多通路策略,为开发抗病毒药物和疫苗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自然-通讯》发表。

0 阅读:0
谷枫科普

谷枫科普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