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侯友谊发表对沈伯洋被通缉后,卢秀燕也发表了自己意见:谴责任何形式暴力,绝不宽贷。坐实了侯友谊第二人设,面对绿营一点招没有,对大陆怎么就来劲。 这段时间,大陆点名沈伯洋后,岛内最有分量的两个国民党人物,侯友宜跟卢秀燕,几乎同一时间跳出来丢出一句:“谴责任何形式暴力。” 乍一看,这句话中性、安全、讲得漂亮,看谁都会点头,但要是真信这是随口一句,那就太天真了。 这句话其实是台湾政坛常用的一种“政治工具”,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却藏着好几层意思,是国民党高层专门用来躲麻烦、避踩线、又不惹两边生气的万能挡箭牌。 第一层功能,就是把大陆的“法律侦办”,硬生生变成一个模糊的“暴力”概念。 大陆是在依程序查人、查事,本来属于法律范畴,一旦被他们换成“反暴力”,沈伯洋到底做了什么、黑熊学院怎么挑动社会对立、怎么让台商和陆配被当成嫌疑对象,这些都不用提了。 大家只会听见:“暴力不好。”问题瞬间被盖住了。 第二层,就是“选择性道德”,他们反对的是一个虚的、抽象的“暴力”,而对岛内真实存在的问题。 比如黑熊学院散布恐慌、制造敌意、让社会撕裂,完全避而不谈,这样说话最安全,谁也怪不到他们身上,站得稳稳当当地,却让真正的是非被混成一锅浆糊。 第三层才是关键:这句话其实是国民党政治人物,在“大陆底线”与“岛内选票”之间反复权衡之后,算出来的最不容易犯错的答案。 你看侯友宜,嘴上说过“台独会引发战争”,听起来很硬,但当事情真的发生、具体人物被点名,他立刻又模糊处理。 他常用“忙市政”当理由躲蓝营场合,却能跑到绿营活动露脸,搞得不少国民党支持者都怀疑他是不是在替民进党暖场。 卢秀燕更明显,她在经济上欢迎大陆代表团大谈合作,态度热情堪比东道主,但在政治上又跟着赖清德的脚步,支持他以“过境”为名跑去美国。 至于“九二共识”,她能避就避,马英九当面提醒她两岸问题不能躲,她照样左耳进右耳出,这种“两边下注”的做法,不只她一个这么干,而是国民党很多人都在这样算计。 这些反应短期看像是聪明:既不惹大陆不高兴,又不被绿营骂“亲中”,但长期看,却把国民党的立场越做越薄,支持者越来越心寒。 更深一层的问题,就不是政治人物聪不聪明的问题了,而是他们故意不讲的那只“房间里的大象”。 黑熊学院表面是“民间组织”,实际上背后的资源与外部势力盘根错节,曹兴诚一个人就捧了六亿新台币进去。 沈伯洋自己也承认,美国在台协会是他们的资金来源之一,还牵扯到索罗斯体系的基金会。 更讽刺的是,台湾当局那笔4.1亿新台币的“社会防卫韧性”预算,最终竟然能绕一圈,跑出900万给黑熊办“亲子园游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句“谴责暴力”,其实是在对这些深层问题闭上眼睛,讲出来安全,讲出来不会得罪谁,但真正应该被讨论的东西全部被埋了。 说到底,这四个字,是政客用来保命的盾牌、试探民意的温度计、掩盖权力操作的静音器,看似什么都说了,其实什么都没说。 这种政治投机拖久了,不只让岛内政治讨论空洞化,也让原本就脆弱的两岸信任更难恢复,未来只会出现更多不确定与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