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突然发声了。 据多家日媒提到,他提醒别走极端,先把经贸这根主线拎稳。我同意这个判断,先把饭碗守住,别把日常生意折腾砸了。 这话听着特实在,说白了就是“别折腾饭碗”,中日做买卖的那点老底子,真不是说砸就能砸的,尤其产业里那些盘根错节的联系,早把两边绑得死死的了。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发动机领域,现在的光景跟几十年前比,简直是掉了个个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咱们造汽车、搞机械设备,发动机基本都得从日本买。那时候丰田的4Y发动机,装在无数国产皮卡上跑;本田的摩托车发动机,更是占了大半个市场;就连一些农机的核心动力,都得贴着“日产”的标签。 那时候咱们没技术,求人办事就得看人家脸色,图纸怎么画人家说了算,技术参数说改就改,价格更是没得谈,谁让咱自己造不出来呢?可现在再看,咱们中国航发的“太行”系列,早就一批批装到战机上了。 前不久空军航空开放活动上,AEF1200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一露脸就成了全场焦点,这可是咱们自己研发的大型运输机动力,带全权限数字控制系统,性能跟国际上的同类产品比一点不落下风。 民用领域更不用说,比亚迪的DM-i混动系统,把发动机热效率做到了44%以上;吉利自己搞的发动机,也装在了上百万辆车上。现在反倒轮到日本车企,来买咱们的混动技术专利了。这种今非昔比的变化,不是平白无故来的,说到底是中日两国产业早绑一块儿了。 日本的精密轴承、特种钢材,是咱们造发动机的关键零件;而咱们的稀土加工材料、电子控制系统,也是日本发动机企业离不了的。就说丰田天津工厂,用的是中国产的缸体铸件,装的是日本进口的气门组件,最后整车再卖到全世界,你说这账怎么算得清?垂秀夫说要抓牢经贸主线,其实是点透了中日经济的“共生关系”。 2024年中日贸易额虽说有起伏,但还是稳在3000亿美元以上。日本卖给咱们的汽车零部件,占了他们这类产品出口总额的18%;咱们卖给日本的机电产品,也撑着日本制造业的运转。前段时间商务部和日本驻华使馆谈合作,特意提了绿色低碳、数字经济这些新领域,就是老合作盘不能丢,新的赚钱路子更得抓。 有人说现在咱们技术能自己搞了,不用再依赖日本。这话只说对一半,自主不是关起门来自己玩。日本在半导体制造设备、高端机床这些领域还有优势,咱们则在新能源、5G应用上跑在了前面,这种互补性才是两边安心做生意的底气。 就像咱们1100千瓦级的燃气涡轮轴发动机,用了日本的精密传感器;而日本的氢燃料发动机,也借鉴了咱们的电喷技术,谁都离不了谁。当然,合作不代表没底线地让步。之前日本打算对23种半导体设备搞出口管制,咱们商务部马上就表明了态度,强调得遵守世贸规则,这就是守住底线的样子。 但底线之上,该做的生意还得做。就像垂秀夫说的“别钻牛角尖”,真把经贸这根线扯断了,日本的零部件厂要裁员,咱们的组装厂要停工,最后吃亏的还是老百姓的饭碗。现在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两国领导人早定了调,要搞稳定的中日关系。 这种稳定,最先就得体现在经贸上。发动机领域的变化告诉我们,中国早不是当年那个没技术的洼地了,但合作共赢的理儿没变。不管是日本企业来中国建研发中心,还是中国技术走进日本工厂,只要守住“相互尊重、公平竞争”的底线,这碗饭就能吃得踏踏实实、越吃越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