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宣布了 11月13日消息,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执政联盟的自民党与

掘密探索 2025-11-17 14:48:23

日本宣布了 11月13日消息,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执政联盟的自民党与维新会已开始研究,计划年内设立执政党协商机制,正式启动对废除“5类”武器出口限制的讨论。   2014年,安倍晋三当首相那会儿,搞了个“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把以前的“武器出口三原则”给换了。   看着好像是放宽了武器出口,其实用“救援、运输、警戒、监视、扫雷”这五类用途,给武器出口画了条红线,这招玩得挺溜:既让日本还能顶着“和平国家”的帽子,又给军工企业开了个“技术合作”的小缝儿。   三菱重工的扫雷舰、川崎重工的运输机,就靠着这个小缝儿,打进了东南亚市场,可这些玩意儿,说白了都是些“非杀伤性”的装备,跟导弹、战机这些“硬货”比起来,差远了。   现在国际军贸市场一年能卖出去6000多亿美元的东西,日本军工企业看着眼红啊,2023年,日本防卫省都承认了:国内订单只占军工产能的30%,剩下70%的产能都闲着,搞得高超音速导弹、电磁炮这些尖端项目,研发成本高得吓人。 更要命的是,美国和欧盟那些国家,正靠着“技术共享+市场准入”的模式,把高端防务产业链给垄断了,日本要是还守着“非杀伤”这老一套,迟早得变成二流玩家。 自民党和维新会凑一块儿执政,其实就是一场“右翼大合唱”的政治豪赌,维新会比自民党还激进,修宪、参拜靖国神社这些事儿,它干得更起劲儿,在安保政策上,它主张“全面解除武器出口限制+研发核潜艇”。   这两个党在联合执政协议里写得明明白白:2026年例行国会的时候,废掉“5类限制”,还得启动“下一代动力系统”潜艇项目,这差不多就是明着说,日本要造核动力潜艇了。   这背后,是日本对“正常国家化”的疯狂渴望,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说得直白,国防装备输出是塑造日本长期安全态势的关键手段。   啥意思呢?就是通过给菲律宾出口雷达、给越南转让巡逻舰技术,日本不仅能分摊军工研发的成本,还能在东海、南海那边搞个“牵制链”,帮着美国“遏制中国”。   要是废除了出口限制,日本说不定还会给乌克兰送“爱国者-3”导弹系统,在俄乌冲突里刷存在感,好让西方国家对它防务扩张的事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日本要是彻底放开武器出口,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菲律宾、越南这些国家,可能会拿到更先进的反舰导弹系统,东海、南海那边“灰色地带冲突”的风险,肯定得往上涨。   日本要是再把核潜艇造出来,西太平洋水下力量的平衡就得被打破,中国说不定得加快战略核潜艇的部署,这样一来,新一轮军备竞赛就得开打。   但日本的野心可不止东亚这一块儿,它有完备的民用核能基础设施,还有超算模拟核爆的能力,真要搞起“平战转换”,那可太吓人了。   一旦日本把民用核技术用到军事上,不仅会直接挑战《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还可能在中东、东欧这些地方引发“核技术扩散”的连锁反应,毕竟连日本都能造核潜艇了,其他国家凭啥不能? 日本废除武器出口限制,可不是简单的“赚点钱”的事儿,这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一次大挑战。   从1947年《和平宪法》第九条写着“放弃战争、不保持战争力量”,到现在执政党公然讨论“核潜艇研发”,日本的防务政策已经从“专守防卫”变成“主动进攻”了。   这变化,一方面是国内军工复合体为了赚钱在使劲儿推动,另一方面也是美国“印太战略”下,盟友角色要变变样吗,美国需要日本从“后勤补给站”变成“前沿火力点”,日本就借着这个机会,把宪法束缚给挣脱了,想实现“防卫自主”。   可历史早就告诉咱们了,搞军备扩张从来都不是安全的保障,反而是冲突的导火索,日本要是开始用“杀伤性武器”来定义自己的国际角色,不仅会把周边国家都得罪光,还可能把自己拖进一个没法脱身的安全大坑里。   毕竟一个连“和平宪法”都能随便撕毁的国家,谁还能相信它能守护和平?   这事儿最后会咋样,现在还不知道,但有一点能确定:当日本军工企业的钻头开始啃“5类限制”这最后一根钢筋的时候,全球安全的基石,已经出现第一道裂缝了。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掘密探索

掘密探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