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滚出蒙古!”为何外蒙古对中国人充满敌意,99%蒙古人反华剩下1%特别反华。 在蒙古的很多地方,法律禁止中文标识,韩文和英文却随处可见,街头的气氛让中国人感受到疏离和敌意。 年轻一代崇尚韩国文化,希望与中国之间保持距离,这种“去中国化”已经成为社会常态。 这种排斥的情绪,并不只是个别极端人员的行为,而是长期积累的社会倾向。许多团体利用“保卫民族”的旗号在网上线下不停鼓动抵制中国,有时甚至制造并散播针对中国的谣言。 类似于中国人“抢资源”“占领市场”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有关中国的负面传闻容易被相信。 这种风气使里外的华人都感到压力,不只是外来的中国商人,本地的内蒙古族人也不被视为“纯粹的同胞”,而成了被指责的对象。 但讽刺的是,蒙古经济又离不开中国,矿产出口绝大多数要靠中国市场,普通蒙古人吃的许多蔬菜和生活用品也大多依赖中国供应。 街头店铺的货物里很大一部分产自中国,许多产业都或者直接或者间接得益于对华贸易。 虽然生意上分不开,但这种依存不但没拉近彼此的感情,反而让很多人产生焦虑感。有些人由此担忧国家“丧失自主”,把经济的内在矛盾发泄到对中国人的敌视上。 苏联解体后,蒙古经济多年低迷,而中国则高速发展,两国差距拉大。蒙古人看到中国内蒙古同胞不仅生活富足,传统文化也比自己保存得更好,这让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 原本以自己为正统的历史认知,也因为现实对比更加动摇,部分人因而加重了对中国的敌意。 一些蒙古政客为了选票,会提出保护本国利益,限制中国企业的法案,甚至公开散播中国在蒙古有不良图谋的言论。 2012年,蒙古出台外资管理政策,重点限制中资企业变成关键行业的控股方,就是为了迎合民间的担忧。这样一来,经济、民族安全成为政治炒作的话题,反华声音也就更容易蔓延。 当初蒙古脱离清朝之时,苏联出力极大,但也极大地介入蒙古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传统文字被废、历史被重写、亲华力量遭到清洗,这些都让几代人的看法发生了转变。 苏联解体后,新的国际格局让蒙古担忧被两大邻国左右,于是推行“第三邻国”政策,试图拉拢美国、日本这些远方大国,希望缓解对中俄的依附,可现实又摆脱不开经济对中国的依赖。 全球许多小国都曾在大国之间摇摆,当面对强邻渗透和本国发展不及的现实时,不安全感极易变成排斥情绪。 这种敌意要真正消解,并不能靠简单的贸易一体化,还需要文化理解的加深和教育的更新。只有彼此更多交流、彼此看到对方真实的一面,才能让刻板印象和旧有偏见逐渐淡去。 未来两国社会若要真正走近,还要在公共话语和社会认知层面不断努力,才可能迎来真正平和的邻里关系。
